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现状与趋势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7期   作者:黄惠
[导读] 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全方位沁入,严重威胁到我们的“文化安全”
        【摘  要】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全方位沁入,严重威胁到我们的“文化安全”。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本研究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从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检索,研究时以文献原文为主,数据统计为辅,对样本研究文献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定性分析,分析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的总体研究概况、研究主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思考,对深化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路径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和人们交往新模式深度介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新媒体将文化的潘多拉盒子打开了,对传播效果的追求,导致修辞术泛滥,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发生了异化,加速了后真相时代的到来。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全方位沁入,严重威胁到我们的“文化安全”。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
        一、国内研究现状
        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是一个理论日益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不断推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问题,理论界和学术界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丰富了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的内容,拓展了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的载体,同时也使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在中国知网(CNKI)以“传统文化认同”为篇名进行检索(检索日期2020年7月24日),可查到313篇文献,将其进行定量分析(如图一、图二所示),可见近年来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文献数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该研究论域成为引人注目的学术增长点。
                                        图一:发文年度趋势
        本文展开研究时以文献原文为主,数据统计为辅,对样本研究文献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定性分析。根据文献发表统计结果(图一),对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问题的关注,在我国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2010年为自发研究,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思想萌芽阶段。这一时期鲜有代表作,发文量每年不超过10篇,相关论述零星散布于少数几篇文章中。第二阶段,2011年—至今为自觉研究,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被广泛关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文献研究主题统计分析结果(图二),近些年来,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价值认同、传统节日认同、文化自觉、政治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等等方面。
                                         图二:发文主体分布

一言以蔽之,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研究很多,在资料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都避免不了文化认同的问题。学者们一是围绕着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进行研究(钟瑞萍、史铁杰、贾永腾、董祥宾、刘春宇、李刚、崔军艺、肖杨等);二是将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整合研究(杨晓蕾、陈小环、钱晓丽、韦红霞、尹顺民、周璐、郭真瑞、梁丽、朱伟等),具体包括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思潮、责任意识教育、德育、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格塑造、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的细化研究。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方面的研究中,基本都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调查对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学者们普遍认为,重视在大学阶段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对大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度,是关乎大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研究
        一方面,从不同视角进行多维化研究;如新媒体时代或多元文化时代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研究(齐继东、林燚宁、李其军、文君、宋雁超、黄昕等),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问题。郭峰、苑健等学者对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困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林森、刘嵘等学者则对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金鹏等学者在困境研判,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进行了分析。具言之,目前相关研究也呈持续升温的态势。另一方面,将认同主体分类进行个性化研究(钱俊妮、张高云、郭双节、吕梅军、李芳芳、王才芝等);如以外语专业大学生、闽台大学生、中医药高专学生、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西藏大学生、独立学院大学生为主体,以主体的固有特征为基础,掌握主体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现状,分析形成这一现状的影响因子,找准症结,因地制宜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在以上研究中,研究者们都主张要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认同视角和教育手段的创新,这为本课题研究开拓了思路。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文化的研究
“文化”是德意志浪漫主义运动用来与启蒙运动之后产生的英、法霸权性“文明”相对抗的概念。美国学者文化学的奠基人泰勒在其所著《原始文化》中提出这样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其它能力。赫德是把“文化”概念引入现代话语的第一人,他对文化的基本观点是“文化”所强调的是不同人类群体独特的发展路径,因为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形成不同的语言,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西塞罗认为“文化”在西文里就意味着培养、教养,是人在精神上进步和完善的建构过程。人类学上的许多个案证明,不同族群者完全可能共享相同的文化,利奇(E. R. Leach)在缅甸所做的经典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当我们在考虑群体的认同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特定的时空背景,尤其是所处的政治语境和权力关系。
(二)关于认同的研究
        作为一种自身的主观定位(subjectiveposition),“认同”是一种对所谓“归属(belongingness)的情感。学者们把“认同”从一个行为科学的术语带入社会人文科学领域,所寻求的是某种群体的归属意识的形成过程。有关“认同”的话语在人类学的族群研究中首先出现,但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认同”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围绕着这一概念,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话语。现代意义上的“认同”(identity 或 identification)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来的。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表现。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的概念上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对认同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对同一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分为“自我同一性”和“集体同一性”。芒茨爱拉特·吉博诺对“认同”的功能总结了三条:“其一是作出选择;其二是与他人建立起可能的关系;其三是使人获得力量和复原力”。
        总而言之,认同问题就是个体思想、情感、观点的归属问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的认同是多重的。 对比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西方国家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更多的强调自己国家的传统理论,突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结合。例如英国非常重视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教育,英国学者主张通过阅读本国经典著作来培养国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以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为代表的具有鲜明东方传统文化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都能很好的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独具特色。日本学者主张以民族危机感作为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切入点,并从明治维新起就开始强调文化教育要塑造国民精神;泰国学者主张全体国民都是欣赏和保护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力量,要求各学校对学生讲授泰国古典舞蹈、民间舞蹈及练习民间乐器演奏等,并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在实地锻炼过程中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通过分析以上文献可以得知,国外学者都非常强调文化认同对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性,都主张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普及,其途径也是多样性的,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很多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表现形式,以期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
        总体而言,国内对中华传统文化问题的研究内容涉猎广泛、视野开阔、方法多样、新意频出。规范研究站位高远、学术自主性鲜明,颇具理论建树;经验研究因其强烈的问题意识而颇具现实关照和学术关怀。不足之处主要在于:(1)理论研究多,实践关照少;(2)经验介绍多,深入研究少。这些不足也是今后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力图突破的地方:从后真相时代特征入手,以大学生为主体,拓展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研究维度,探索建立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策略体系。
        三、未来的研究趋势
        一言以蔽之,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尚处于起始阶段,研究的理论性有待深化,研究的方法也有待推进与创新,目前大多是从“认同”理念为出发点,找出具体语境之下的结合可行性研究,进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实践措施。理论剖析为多,实践梳理为少;共时性研究为多,历时性研究为少;共性探讨为多,个案分析为少。且研究层面比较分散,并未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系统体系。这些不足也正是将来研究中力图突破的地方:一是加强实证研究。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不应局限于学术研究的范畴,围绕概念进行纯粹的学术探讨,而应加强实证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将学术成果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将是研究者的主要任务之一。二是加强“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多学科融合综合研究。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及路径研究是一个综合的课题,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美学等多个学科,所以需要综合集成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到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著,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杜,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