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大学生就业是就业工作中的难点,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在全面二孩、新工科背景、高等教育“女性优势”的新形势下,探讨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并从政府主体引导作用、高校针对性就业指导、个体就业观念和技能方面为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应对策略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消息, 2020届高校毕业生将达874万,同比增长40万[1]。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力,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更是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全面二孩政策、专业“男性化”、“新工科”背景等原因导致工科女大学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几年,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但工科女大学生依然是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因此,分析新形势下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原因,探究就业出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工科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新形势分析
(一)全面二孩政策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
全面二孩政策于 2016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并规定,生育一孩或两孩的夫妻均可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2]。尽管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工科女大学生求职时未婚未孕,婚前孕前一般都有几年拼搏时间,能给用人单位产生效益,甚至产生的效益不亚于男性员工。但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实,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越来越考虑二孩政策对其人工成本的影响,比如女性在怀孕期间工作效率下降,在产假期间需要其他员工顶岗,在产假后回归工作岗位的恢复期等。在女性员工较多的单位,女性在产假期间需要其他员工顶岗给用人单位带来的困扰更加突出。由于对人工成本的影响极有可能是二次影响,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青睐于男性。
(二)“新工科”背景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分析
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到来,传统经济逐渐退出舞台,新兴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势头。在此背景下,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挑战,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工科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工程型人才,很多工科高校或院系在培养工科人才时,缺乏对生产一线和市场的调研,偏重理论教育,造成培养出来的工科毕业生不符合市场需求。工科女大学生在这一问题上更加突出,她们往往理论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出色,但往往由于专业技能欠缺而达不到市场的要求。
(三)高等教育“女性优势”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200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总体)在校女生比例超过男生,标志着高等教育的女性时代来临[3]。有调查显示,近10年,女性在高等教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甚至赶超男性。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拥有高等学历的女性的数量上,还体现在质量上。毕业后,也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工科女大学生走入专业领域,在岗位上施展才华。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这种“女性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二、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
(一)社会因素
城市的发展潜力成为影响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问卷调查显示,63.1%的女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在一、二线城市工作与定居,28.3%能接受在三、四线城市工作,仅有8.6%愿意在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其他乡镇工作。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薪酬待遇丰厚,生活环境优越,晋升空间广阔等因素成为工科女大学生向往的主要原因。但是,因工科就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强度等特殊性,工科女大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客观因素,不少女大学生在岗位胜任力上不符合要求,造成了这一部分的女大学生转战非专业对口的工作。工科女大学生向往大城市生活与当下工科企事业单位对女性员工需求不足形成了较大的供需矛盾。
招聘依旧存在性别歧视。近年来,尽管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保障女性就业。不少的优秀女性在工科职场上亦展现了出色的能力。但性别歧视依旧存在,主要表现为:1、用人单位在招聘笔试、面试中设置隐性歧视,如工科女大学生简历不通过,面试时以各种理由拒绝她们等;2、即使工科女大学生具备岗位胜任力,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还是偏向录用男大学生。问卷调查中,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在招聘过程中遇到过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
生育与家庭对工科女大学生职业发展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刻板印象是指由社会按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分类而形成的固定印象。社会两性的刻板印象是造成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之一。社会普遍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新一代的育儿观尤为提倡亲子陪伴的重要性。一般来讲,在婴幼儿时期,婴幼儿对母亲的依赖程度远大于父亲。因此,女性在生育、培育小孩方面有较大的责任与义务。即便女性在职场上表现出色,但在怀孕后工作效率下降、休产假后工作能力的恢复以及照料小孩精力的分散等因素都制约了女性在职场上的发展。
(二)高校因素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最重要一环,大学生求职前的竞争力基本形成于大学时代。首先,高校就业指导质量有待提升。就业指导是一项以市场需求为原则,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长期性工作。
由于部分高校存在课程多元化不足、授课内容脱离实际生产、教师非专业化等原因,大学生并没有形成对就业信息、职业认知、专业辅助前景的系统认识。大部分大学生对找工作感到迷茫。
其次,高校对工科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有待提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变必然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时代的要求。部分高校的教师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正确认识,新兴专业技能欠缺,课程讲授偏重理论,实践指导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脱离了市场需求,行业竞争力不足。
再者,高校容易忽略工科女大学生的专项指导。工科女大学生由于人数较少,高校往往只做泛化性教育,缺乏对她们一对一的指导,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
(三)个人因素
职业期待过高或过低。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高的工科女大学生对职业期待过高,她们往往认为自己比男大学生更为出色。在薪酬谈判和岗位调配上,这部分女生往往不容易服从,造成了就业机会的流失。另外,部分工科女大学生由于成绩一般,实操能力欠缺,认为自己比不上其他学生,造成了就业期待过低,就业焦虑等。
喜好稳定的就业单位。不管是家庭期望还是个人期望,女大学生希望未来的工作单位是薪酬福利优厚、工作体面、性质稳定的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单位等。这一点在工科女大学生上尤为明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2%以上的工科女大学生喜好在稳定的单位工作,20.3%则希望在工资较高的外企工作。
综合素质欠佳。根据2017年北森人才测评系统显示,雇主心中理想的毕业生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当有人际交往、自我成长、决策执行方面的能力。因此,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影响说服、追求卓越、高效执行、积极抗压等综合能力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雇佣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工科女大学生由于偏重学业,而忽略了课外实践活动,过多地错过了在大学期间提升综合能力的机会,导致在应聘时不如人意。
三、新形势下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应对策略
(一)充分发挥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引导作用和监督责任
政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障的最强大的后盾。全社会应当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营造工科女大学生良好的就业氛围,大力促进和扶持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她们创造丰富的就业机会。政府部门要监管性别歧视等违法行为,鼓励用人单位接纳工科女大学生,理解宽容二孩政策,给予她们就业、晋升机会,并适当为她们增添职场培训,充分发挥她们的潜力潜能。另外,教育部门要大力推进和鼓励工科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适当提高相应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比例,鼓励她们在基层岗位上发挥才能。
(二)强化高校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责任
工科女大学生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她们几乎所有的就业认知都是来源于高校。一般情况下,高校泛化性的就业指导往往对她们的积极影响效果甚微。一方面,高校需要构建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为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理念、职业期望、职业技能、岗位匹配、心理健康方面提供帮扶,要重视提升工科女大学生专业实操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开展专业技能提升活动、岗位匹配体验活动、职场规范指导活动等专项活动来提升相关技能。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工科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为她们的未来开辟另外一条出路。
(三)树立正确就业观,提升自我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工科女大学生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认清工作形势,形成个人人才画像。工科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初就要预判该专业的工作形势以及未来的走向,根据形势提前做好知识、技能储备,在就业前及时形成个人人才画像,匹配企业人才画像,找差距,抓落实。二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我认知和职业期待。女性渴望在待遇优厚、工作稳定、大方体面的国家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工作,但此类的岗位有限。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会遇到地域不合适,岗位不理想,薪酬不满意等情况,若她们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就很容易丢失录用机会。因此,工科女大学生应当适当降低职业期待,准确评估自我能力与爱好,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先就业后择业。三是努力提升自我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专业技能属于硬实力,综合能力属于软实力。在用人单位评估毕业生岗位匹配度时,软实力往往成为了最重要的一环,硬实力是最基本的却不是最重要的。因此,工科女大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提升专业实践操作能力,适当分配学业与课外实践时间,把握机会提升综合素养。出色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专业实操能力是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分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20届高校毕业生将达874万人,同比增长40万人[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11/t20191101_406366.html,2019-11-01.
[2] 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033853.htm,2015-12-31.
[3] 马宇航, 杨东平. 高等教育女性化的国际比较研究[J]. 江苏高教, 2016, No.189(005):7-11.
基金项目:湘南学院2019年科学研究项目基金?项目编号:2019XJ20
作者简介:申小敏(1990年-),女,汉族,广东肇庆,助教,湘南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