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为学生推开一扇窗,看到窗外各种美丽的风景。教育改革的春暖花开,姹紫嫣红,让我们感受到课程建设——这边风景独好!
好的课程设计、架构、整合的核心就是将被割裂的学科打通,让“深井”连成“汪洋”。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必须回到学校这个具体的育人环境中才对孩子有真正的教育意义,才能培养出标有学校名片的特质学生。
一、寻求改变,做课程的规划者
新形势下,我们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发生改变。拒绝改变,就是拒绝成长。哲学家说:“这世界唯有变化不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蹲下来做教育,用儿童的视角去看待学习,师生面朝同样的大海,享受别样的春暖花开。与学生一同走在学习的路上,有时可以走得慢一些,站在学生的背后,支持学生、指导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助力。允许学生先行一步,在某个领域超越我们,让优秀的学生反哺老师。有时候也可以走在学生的前面,给予智慧点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站在更高的层面指导学生的学习。当然,我们也可以停在路边,做一个为学生鼓掌的人,欣赏学生的进步,为学生的成功喝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语文成为一门有意思的学科,提升语文学科的魅力。
二、海纳百川,做课程的导引者
海纳百川故成其大胸怀。有名家说:“不要以为学生在上语文课,就是在学语文。”可见,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一样大,生活就是课堂,有学习发生的地方都是课堂,学习随处可能发生。语文教师如果仅仅拥有学科知识显然是不够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认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打开自己,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智慧。
树立大的语文观,追求没有围场的教育,积极建构没有边界的教室,让读书学习成为常态,书中有一个宏大而广阔的世界。我们要知道语文世界之外,有一个更大的世界,不能把自己牢牢锁定在语文的圈子里。跳出语文看语文,视野和角度会不一样;跳出语文教语文,语文课堂才更有张力和魅力!
一是语文与思品课程得整合。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包含德育因素,与品德内容有相融相通之处,只不过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明园的诉说》,可以整合到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中的《圆明园的毁灭》。二是与其他学科整合。如六年级第五单元《地球有多大》《飞越太平洋》可以与五年级科学《地球的运动》融合拓展。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的《爷爷奶奶,你们好》可以与传统文化《尊老爱幼》整合。三是与校本课程整合。校本课程因学校独有,学生有新鲜感,更加贴近学生。例如三年级第五单元《小城故事多》的知识点与校本课程《寻根》中“家乡的美丽传说”进行整合;四是与主题课程整合。积极开设毕业课程、电影课程等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于无形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五年级下册的《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与电影课程《南京,南京》结合,六年级第五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与学校毕业课程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受到教育。五是常识类知识整合。对还没有被以上层面纳入整合的知识点集中统整,用常规品德课进行教学,落实课程目标。
三、铸就品牌,做课程的成就者
一个艺术家祈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形成自己的风格。风格能够引导我们过一种专业生活。风格是一个老师成功的标志。风格是教学的最高境界。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一个教师首先要找到自己的长板,将其长处发挥到极致,铸就品牌,形成鲜明的特色,做最棒的自己,不做最好的别人。只有教师有风格,我们的学生才有风格;教师善于创新,从我们的课堂走出去的学生才会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我们国家获得诺贝尔奖将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培养出更多的拔尖型、创新型人才也指日可待!
课程改革用心记录,用行动去践行。改变对课程的认识,思索不要停止。角色的改变来自观念的转变,转变能够带来成长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