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言文起步教学之我见——以《司马光》为例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7期   作者:于非群
[导读]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起步阶段,有别于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
        【摘要】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起步阶段,有别于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指导小学生读好文言文应注意承前继后,结合文言文音韵诵读,读出文章意趣,并适度拓展,激发兴趣,授之以渔。
        【关键词】温故知新  情境诵读  适当拓展
        部编本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在阅读单元中第一次出现了小古文《司马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成篇的文言文。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起步阶段,有别于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达到能借助生活经验大体理解文意即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和感受到文言文很有趣,逐步熟悉文言文的节奏和音韵,为初高中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更能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做好铺垫。
        三年级上册的这篇《司马光》,全文共两句话,30个字,篇幅短小,故事内容则是大多数孩子耳熟能详的“老”故事——《司马光砸缸》,与“老”朋友见面,消灭了一些文言文带来的陌生感,而且这篇古文的文字也浅近易懂,适合儿童阅读。
        设定本文教学目标可以参照课后练习。课文后的第一道练习要求: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这就把“读好”古文放到了教学重点之中,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到了初、高中,学生往往在文言文的初步理解与断句上存在许多困难,小学阶段的文言文阅读起步实则意义重大。
        笔者以为指导小学生读好文言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承前而来,温故知新
        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比例增加有目共睹,在学习这篇从《宋史》中截取出来的小古文之前,孩子们已经通过教材学习了36首古诗、古代蒙学读物片段以及短小的文言名言。这些文言短句选自经史子集,分散在一二年级教材的“日积月累”中。如一年级下册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二年级上册的“有志者事竟成。”“有志不在年高。”二年级下册的“轻诺必寡信”“失信不立”“小信诚则大信立”,选自《论语》《荀子》《后汉书》《诫外生书》《老子》《左传》《韩非子》等汉语言文学经典著作,早早进入低年级语文教材。
        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小古文《司马光》(三上)《守株待兔》(三下)都很浅显,相对于来自于《论语》《孟子》等典籍的文言句子,朗读时断句难度不大。常读常温经史子集中的片言只语,真正做好“日积月累”,可以降低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增强孩子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然而,日积月累的教学内容,学生往往一学就丢,一丢就忘。尤其是孩子在日常的语言表达中极少使用的文言文,遗忘率就更高了。小学文言文起步教学,首先要把已有的基础继续夯实,无需另起高楼。温故而知新,将曾经学习积累的文言短句搜集整理,不时地温习,熟悉文言的节奏。如果能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中恰当引用,则是给学生的最佳语用示范。


        2.情境诵读,读出文趣
        指导学生朗读现代文时,经常用到的想象画面的方法,在小古文的诵读中也同样适用。结合文本的音韵特点,带着想象诵读,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到文言文的音韵美。
        比如,“群儿戏于庭”一句,五个字中除了“戏”字,都是一声或者二声,在古代属于平声,诵读时可以适当读出拖音。“群——儿——戏于——庭——”,声音拉长,给大脑充分的想象时间,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在延展:一群小孩儿在好大的一座庭院中嬉戏玩耍,人很多,呼朋引伴声此起彼伏,个个玩得不亦乐乎。
        下一句:“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一句,情景陡转,从行文用字中也能感受到气氛的紧张。“登瓮”,“登”字长读,似乎可以看到那个小调皮慢慢爬上大缸,步步接近危险的情景。“足”“跌”二字,古代属于入声,发音用力、短促,用声亦可以表达出意外来得十分突然。同样,“光持石击瓮破之”一句中, “击”字也是入声字,司马光的果断、勇敢也在这个有力的“击”字声中跃然纸上。教学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人物形象,借助声音的长短高低变化,再现现场的紧张、人物的勇毅。
        带领学生结合音韵特点,在想象中诵读小古文,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感性理解,让他们更加愿意亲近了解文言文。
        3.适当拓展,浸润滋养
        语言的学习规律在于浸润。小孩子出生以后用一两年学会讲话,期间主要就是在听、思、练、辩……循环往复。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起步阶段,也需要学习文言文的环境,教学时可以适当拓展,但也不宜补充难度较大的文本。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好手中的教材,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增加助力。
        比如,二年级上册的“我爱阅读”中的《刻舟求剑》、阅读课文《狐假虎威》、二年级下册中的寓言《亡羊补牢》《揠苗助长》,都可以找到它们的文言文原文,带领学生对照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自主地把文言文读通顺、读准确词语间的停顿,还能落实三年级语文教材提出的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是从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而从本册语文书开始,对于古诗、古文中一些难理解的词语,书中给出了相应的注释,书后的练习则要求“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古诗三首》)“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司马光》)。这就给了小学生了解古诗文大意的抓手,将语文要素的学习落在实处了。
        用熟悉的现代文解读文言文,其意义远远不止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学生还能通过自主阅读,体验到语言的不同,更是授之以渔,给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使学生消除看到文言语段时的紧张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兴趣,构建正确的文言语言规范体系。


作者姓名:于非群
联系方式:2906771956@qq.com
电话:18012306170
通讯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建乐校区
邮编:2252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