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悟教育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7期   作者:王维胤 孟宏博
[导读] 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
        摘 要: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如何教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哪里?这些问题早已引人思考,结合教育发展及现状,探析得知教育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这些发展要求教育者思考如何教育。
关键词: 教育 教师 学生
        教育为何,如何教育?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开源化的世界,不同的人对教育的理解有所差异。因此,在学习和借鉴他人教育的方式时应择优选取,整合出优质的、适合学生发展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并在加以运用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一、何为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的促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微妙的相互接触。”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类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教育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无论是从教育的定义,还是教育家对于教育的论述,归根结底,教育就是为了人。
        (一)片面的教育
        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和学生埋头于苦海式的题库,争分夺秒。教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家长因为分数而奖惩,将关注点聚焦于学生的分数和学生是否考取“好学校”、寻得“好工作”、进入“好单位”,这样功利性的教育,因注重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其结果对学生的成长必然有一定的危害。因此,片面的教育是只看成绩的教育,这个成绩是学生的成绩、教师的“成绩”、家长的“成绩”。
        (二)正面的教育
        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大环境中,成绩是体现一个人能力的一方面因素。面对升学和就业,成绩的确重要,学历和学校都将是学生的垫脚石。但是,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正面的教育应是思考如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取知识,如何在授课过程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发现每名学生的闪光点,并结合其自身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等。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以成绩的高低来定义和培养学生。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如以一道数学题为例进行讲解,鼓励学生理解后思考其他的解题方法,触类旁通,使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投入思考,踊跃分享自己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同时,如果教师加以鼓励,会提升学生的自信水平,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上课时,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并要做到一视同仁,课后,教师和学生交流生活、学习以及他们所关注的话题,深化相互的沟通和理解,渐渐拉进双方的感情距离。
        正面的教育是让学生和教师都获得成就感、幸福感的一种活动。提高科学知识水平的同时,又能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无论是面对哪个阶段的学生,教育的方式可能不尽相同,但教育的本身的目的应是为了学生全面的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教育为何
        兴教当以百年计,育人当为百年谋!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真正的教育是为学生,而假教育是为个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培养人”是教育的本真使命。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才是“真教育”的真谛。
(一)为个人的发展
        一是为学生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教育是为了学生学习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促进个体的差异化发展,帮助个体发挥自己内在的潜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形成独特的人格,提升个人的素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二是为教师的发展。“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总结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自我价值等在教与学中不断提升。因此,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发展的过程。
(二)为社会的发展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不仅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更要培养能够主动改造社会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社会背景下,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与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当代教育应该从“培养和塑造人”向“思考和设计未来”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服务。
        三、如何教育
        《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一书中提到:“教师要先于学生而明确学校教育目标,因此教师要主动发展。” 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而且要尊重学生,真才实学,认真负责,用自己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立德树人。古人云:“德教为先,修身为本。”就国家而言,“德者,国之基也”;就群体而言,“德者,民之信也”;就个人而言,“德者,才之帅也”。师之无德,教之无效,教书育人,先要知道怎样做人。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是学生瞩目的焦点和榜样,必须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以身树德,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和楷模,才会以人格的魅力感染学员,以自己的德行影响学生。
        (二)真才实学。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教师: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井水,一井源源不断的活水,甚至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真才实学是教师的立足之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和探索,扎实学识,夯实和丰富专业知识,只有掌握真才实学,才能不误人子弟,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一番成就。
        (三)理想信念。《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写到“铭心相约”,意味着师生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意味着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呼吸。作为教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要有坚定的信念,高度负责的精神,真真切切的为国家培养人。
        (四)创新方法。教师要努力提高教育创新能力,掌握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强化自身的改革意识,并快速适应改革的速度和力度,冲破多种框架及利益的束缚。不但要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还要拿出改革创新的举措,立足本职岗位,大胆尝试和创新,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和教学方法。
        (五)仁爱之心。教育界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我们把学生当作天使,那么教师就生活在天堂。”爱是教育的动力,一是能激励教师更加投入教育事业,二是能感化学生并赢得学生的爱戴。教师要有仁爱之心,从心底里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用真诚去温暖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关爱有加,严爱有度,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让教育在爱的浸染下良性的发展。
        教育为何,何为教育,如何教育?只有搞清这些问题,教师的工作目标、价值和意义才能更明确。始终坚持“正教育”,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勇气担当,为国家和未来培养人。
参考文献:
[1]杨秀红.为了不一样的你——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求解[J].中小学德育,2019(11):70-73.
[2]张基广.教育到底为了什么?[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02):1.
[3]徐飞.教育:为了师生的幸福——《幸福与教育》读后[J].江苏教育,2016(43):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