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准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验教学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发展、科学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科学的态度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并给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放眼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这种帮助与影响将会给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带来巨大改变。基于此,本文将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分析
引言:《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到目前为止,观察和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主要方式,以观察和实验为核心开展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老师积极细致的引导,并以此实现对学生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由兴趣引起的主动探究
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是,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去发现问题、理解原理和运用知识。换句话说,是要形成学会联系客观事物现象与理论知识的意识,这种意识是自发形成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主探究。
创建情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必须遵循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认识特点。课堂教学环境的良好营造,对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就好比一块巨大的磁铁,把学生、老师、教学内容牢牢地吸引在一起。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老师可以借助情景教学模式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对《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学习。老师首先把一团纸巾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此玻璃杯倒扣进盛满水的盆中,并让学生思考:玻璃杯内的纸巾会被谁浸湿吗?请回答“能”的同学说出理由。
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是,情景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或者他们所熟知的事物,最好能与他们原来认知发生强烈冲突,这样才会影响深刻,并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欲望。
二、由探究所产生的快乐体验
自主探究是学习能力得以有效提高的重要表现,这在当前科学课程教材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由自主探究所产生的快乐体验,对学生吸收并掌握科学知识、端正科学学习的态度、探寻科学学习的方法都大有益处。关于马铃薯在水中是浮还是沉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去让学生自主探寻。
实验前,需要老师准备两个马铃薯、两个盆、一定体积的清水和一定体积的盐水;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操作流程开始实验:第一步将清水和盐水分别倒进两个盆中(一个盆只能盛庄一种液体),第二步把两个马铃薯分别放进两个盆中,并观察实验现象,第四步将马铃薯取出对调,并再次观察实验现象;最后让学生思考出现实验现象的原因。
该实验涉及到了物理学中浮力的知识,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成正比。马铃薯之所以在盐水中会上浮,是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清水的密度。但这里需要注意盐水浓度的问题,为了让实验效果明显,老师事先向水中注入了足够多的盐,所以马铃薯才会上浮,可学生并不知道,所以他们会认为只要是盐水,就一定能使里面的马铃薯上浮,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可以把盐水浓度与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关系留作课后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缘由,这样对培养他们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是个很的办法。
三、用悬念开启学生实验旅程
悬念设置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多被用于教学导入阶段。悬念的作用更多与心情和兴趣相关联,从效果上看,就是要学生产生紧张的情绪和好奇的心理。所以老师在了解悬念设置的作用、意义和规律后,就要结合教材和科学课本身的独特属性来设计实验教学,比如对《金鱼》一课的学习。老师首先要求学生对准备好的金鱼进行细致地观察,包括金鱼的外貌、游动的姿势、在水里的状态、吃食的动作和呼吸的方法等;然后让大家思考:金鱼每分钟大约呼吸多少次,使用身体哪个器官进行呼吸的?由于事先没有做具体指向,学生的观察过程也过于随意,所以回答不出问题也情有可原,老师可以再次要求学生对金鱼进行观察,过程中允许相互交流探讨;最后带领学生进行统一讲解,并引导学生通过设计简单有趣的实验去探索生物科学的奥妙与魅力。
用悬念开启学生的科学实验旅程,也包含着自主探究过程,方法与形式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所以我们不必过分追求某一种方法的优劣性。但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教学逻辑是不能变的,设置悬念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自主探究的内容也要在他们操作能力范围之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实验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该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于科学课教师来说,提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他们应尽的职责,提高实验课的上课质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何霞.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S1):131-133.
[2]颜倩倩.优化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0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