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关系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能带领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强化他们的道德品质。近年来,教师关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学生思想信念的引领者,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融入实践活动教学中,明确展示出社会给予学生的根本任务,让学生自主履行应尽的义务,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小学阶段正确的道德引导和法制教育,能够让学生以更加健康和合理的方式来认知这个社会。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应关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有效提高教学活动的合理性,进而构建高效课堂。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多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没有真正地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过于看重“黑板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文化知识,没有享受到主动学习知识的权利,也未能体会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乐趣,这逐渐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接受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一般采用较为被动的教学方式,将教材上的内容陈列在黑板上,不关注学生是否接受了文化知识,也没有关注到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是单纯地讲解完文化知识内容。
2、没有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接受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关注文化知识的传授,却没有注意到学生应如何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未能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没有创设出有趣的课堂教学形式,这很可能形成无趣的课堂教学氛围,降低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果。
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未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应试教学一直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最主要的因素,其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接受与掌握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只要学生成绩提高了,便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却不知道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想取得良好的成绩,却没有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真正教学意义,亦没有把道德与法治文化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只是营造出一种学习假象,没有真正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文化内涵。同时,小学教师还认为道德与法治就是一门副科,并不属于三大主科,在学习上可有可无,并没有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这只是一个教学的内容,却不是教学的必要内容,进而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良好氛围
新课标的要求是要建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学习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扮演课程知识的引导者,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节奏,由原本的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转变为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这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由掌握课堂教学节奏,能够把握课程知识重点,以增强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全而发展,这也是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做了良好的铺垫。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是针对教师来说的,这也是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基本教学观念。通常来说,相比于学生对教师知识层而的“佩服”,更多的是对教师的“敬畏”,这也是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经常见到的现象。但确定学生的主体位置以后,学生就会在这种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由原本的对于教师的敬畏转变为对教师的尊重,从而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教师也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点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不理解的课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需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关键点,更好地梳理课程知识结构。同时,能够通过了解学生动态来设计更多的教学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学效果。
2、联系现实生活,加强理论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深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联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任何理论都不是空中楼阁,都需要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内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实践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的理解理论,更深入的理解课堂上教授的内容。
比如在《为父母分担》单元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家中的长辈分担家务,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后主动的领取家务活儿,表达自己对长辈关爱的感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愿意感恩的心态。
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趣味教学
学校需要摆脱单纯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理论教育的单一方式,而要积极的创新形式,让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的方式多样化,新颖化。多媒体的参与,可以让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更加形象,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种方式的作用和意义,鼓励教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同时增加考核的维度,让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例如在教学《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一课时,为了促使学生可以了解家长的变化,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且可以为家长的变化感到自豪。在教学开始前,笔者先是借助现代技术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家乡旧貌和2019年家乡现在外貌的图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两幅图之间的区别。通过这样的教学,除了可以为后续的教学铺垫扎实的基础,还能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应转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的道德观念得以完善。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使学生成为具备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冯美虹.追求有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9,(10):68-70.
[2]王子风.如何打造有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19,(1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