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摒弃传统低效的“填鸭式”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计并应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策略,巧妙地将道德与法治课与现实生活、学生实际紧密相融,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最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增进其道德与法治认知,提升其合作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多元化教学;方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多元化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用一定的教学媒介和仪器设备实施多元化教学策略,有利于灵活创建出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主题鲜明、场景生动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所学知识,使其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并学会自主进行思考和探究学习,深入探索内在知识和规律,培养学生应有的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用多元化教学策略,创设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有效激活课堂教学,指引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场景中体验学习,促进其进行有效学习,增进感受,获取感悟,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落实、落细道德与法治教书育人的目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多元化教学策略
(一)优设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应有内容,生活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不竭源泉。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经验,很少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导致课堂毫无活力,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精选具体、典型的生活案例,创设富有趣味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渗透更多的生活化元素,促使道德与法治课与生活的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诚实守信”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发掘并利用了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让他们从生活中的诚实守信事例着手,畅谈诚实守信具有的社会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是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言而有信的。借助生活案例,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他们学会了在生活中运用诚信的智慧,掌握了养成诚信品质的正确做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诚信对国家、社会、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设计生活化教学,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化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渗透生活教育,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捕捉他们的学习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合理利用网络”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选取了“网络利与弊”的微视频片段,设计了媒体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化了对网络双重性的认识,理解了“网络是把双刃剑”,让学生学会了要合理利用网络媒体,理性地参与网络生活。可见,教师必须紧扣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并开展生活化教学,加强现实生活和道德与法治之间的联系,增强课堂趣味性,指引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深入探究、分析道德与法治的原理。
(二)优设活动化教学,增进学生学习认知
活动化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形式。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常表现出强烈的渴求知识及探索的欲望,乐于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能使其尽情展现个人才艺的活动机会,激励他们通过互动讨论、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有效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增强其综合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认知。例如,在“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教学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2018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宪法宣誓庄严承诺”的视频素材,以此指引学生开展互动讨论:为什么要开展宪法宣誓活动?宪法宣誓活动有何重大意义?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的知识学习,使他们进一步拓展思维和认知。
又如,在“合理利用网络”一课中,教师也可以结合“网络利与弊”的主题,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辩论活动,双方学生通过针锋相对的辩论和分析,能够形成合理利用网络的正确认识,同时教师也要适当地对学生施以必要的点评,促使他们能够通过辨析和讨论的学习过程有效掌握正确运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完成学习目标,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再如,角色扮演这一有效的活动教学形式,在“公民基本权利”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人身自由权”的理解,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表演环节,让学生通过惟妙惟肖的扮演活动,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通过这一活动,他们很好地掌握了姓名权、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荣誉权等权利,从而解决了学习难点,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明确了解了维权的重要意义,增强了权利意识,在升华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对法治知识的认知能力。
(三)优设分层化教学,提升学生合作能力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各个学生的差异性学情,更多考虑到的是优等生、中等生的学习感受,却忽略了“学困生”的实际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相悖,对学生的素养培养和个性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认知能力等差异性学情,从内容分层、学生分层、问题分层、训练任务分层等角度,灵活设计分层课堂教学,指引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课堂,提高合作学习实效]。
例如,在教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课时,教师结合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层次的内容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掌握经济制度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两种基本形式;较高层次的内容要求优等生和中等生带领“学困生”一起深入理解各种经济形式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最高层次的内容是针对优等生提出的,要求他们能够系统性地整理出各种经济形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可见,通过教学内容分层,把各个层次的学生团结在了一起,使他们更好地在合作学习中找到自信,培育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又如,在开展“我与社会”教学时,教师巧妙利用了问题分层,设计了层递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互动。(1)在现代社会,你能做到“自给自足”吗?(2)你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社会?(3)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呢?借助这样的分层问题设计,引导各小组进行深入思考、讨论和合作,由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并提出观点,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团体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提高了合作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有效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坚持探索和应用多样且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开展有效、有趣的学习,这样才能逐渐使其深刻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应有的能力与素质培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素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 教育观察(下旬), 2017, 006(004):134-135.
[2] 劳婷婷.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观察(下半月), 2017, 6(008):P.130-131.
[3] 廖茂洪.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 考试周刊, 2018, (034):130,149.
[4] 李仁强, 涂宏.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七步导学法初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品质课堂导学模式实践探索[J]. 教育科学论坛, 2019(19):73-74.
[5] 刘艳玲.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 新课程研究旬刊, 2017, (010):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