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贺琳丽
[导读] 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出教师通过教学工作发挥培养人的目的,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以及教师的引导,不断形成的核心能力和意志品质。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出教师通过教学工作发挥培养人的目的,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以及教师的引导,不断形成的核心能力和意志品质。教师通过使用素质教育教学手段,不仅为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能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进一步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将对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效率的提升提供帮助,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将核心素养渗透到课堂授课中,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1历史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是对学生采取与其个人终身发展目标相符、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技能的锻炼以及素养的养成。核心素养的特点在于开放、稳定、发展变化,核心素养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朱汉国认为:历史学科素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过程中核心素养的逐步发展。历史学科素养体现了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中逐渐形成的内在素质、核心能力、知识量。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包括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内容:历史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历史证据以及祖国情感。历史唯物主义代表核心素养中的核心理论,时空观念代表核心思维,历史解释代表核心能力,历史证据代表核心方法,祖国情感代表核心价值观。
2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2.1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调查中发现,初中历史教师能够从自身岗位工作出发主动了解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逐步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然而教师自身并不具备有深度、有广度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缺少有效的方式方法,教学经验明显不足,教学思路过于狭窄。伴随初中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各地区教育部门都注重初中一线教师的培养。很多初中教师对于历史科目的核心素养并不了解。初中历史教师应借此机会深入学习历史核心素养的五方面内容,并将其与自身教学工作相结合,将初中历史教学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大胆地创新教学方法。这将为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2在课堂中侧重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渗透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阐释,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将历史唯物主义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凭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其历史思维。举例来说,学习《秦统一中国》和《秦末农民大起义》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1)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往来的逐步密切,战国时期每个国家都向往统一;(2)与其他六国相比,秦国国力强盛;(3)秦始皇自身具有过人的才智,精通谋略,这为之后他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统一之后,由于暴政的施行,刘邦、项羽借机推翻秦王朝。然而项羽做出了和历史发展趋势相悖的行为,实施分封制,而刘邦则采取顺应历史潮流的行为,轻易击败项羽。因此,在顺应历史潮流的背景下,只有充分考虑到民众的要求,才能实现长久的统治。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2.3将史料史证引入课堂教学
        史料实证是通过科学的辨析史料,利用可信史料证实历史的方法。历史已经发生不可改变,利用现存的史料认识历史,通过收集史料、整理史料、分析史料,从中学习历史。在指导学生复习中国古代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教师可以收集多个相关的历史材料。例如谭嗣同的《仁学》,其中提到:“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毛泽东记录的“历代皆行秦政制”。

结合材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上述材料评论的是哪个朝代诞生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明清时期哪个史实证实中央集权制度“时有改革”?筛选材料、提出问题,这些环节都能够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找到中央集权制度的诞生时间。学生深入分析材料,能够明确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发生的改革。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诞生和变革,并且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强化中央权力以及皇权专制。因此,采取收集材料、提出问题的方式将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思考,掌握历史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4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也就是祖国情感,家国情怀是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由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观念、积极乐观的精神、健全的人格构成。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厚植爱国主义,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对于历史著名人物的优秀品质和爱国行为更加了解,深入剖析历史事件能透过现象看到国家发展的本质,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民族荣誉感。举例来说,在学习汉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学习内容的资料,确定丝绸之路路线,结合课本知识讲解丝绸之路所经地区的人文特点、自然景观,让学生感受到丝绸之路一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锻炼学生的毅力。然后,将历史知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和国家繁荣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一个人的三观往往是在初中阶段就形成了,因此,初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关键,在形成正确的三观之后,学生将逐渐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并明确自身人文追求。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掌握各个历史阶段发生的事件,更是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深入分析问题,主动探索、深度钻研问题,这个学习过程也是学生陶冶情操的过程,学生从人文情怀入手对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产生更加深切的感受,进而提高了自身人文价值。
        教材中展现家国情怀的内容还体现在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等系列事件。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主动挖掘媒介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以及人文情怀。举例来说,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篇章时,教师应主动介绍时代背景,为学生学习新课程做好铺垫,使学生对于当时战争的概况有详细了解,并正确理解抗击侵略行为的目的,意识到捍卫民族尊严的重要性,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一部分的事实;学习文学史料,了解纪实采访,掌握历史实证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的困难生活。教师应同时向学生讲解前辈为建立共和国、发展国内经济做出的不朽业绩,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3结束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同时还应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其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其爱国情怀,提高综合素质。初中历史教师应从自身入手,深入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将教学内容和历史核心素养相结合,利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 朱磊.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J]. 文理导航(上旬), 2019, 000(010):P.51-52.
[2] 赵晋.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8, 000(006):P.84-84.
[3] 肖德玉. 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途径初探[J]. 中学教学参考, 2019(4):75-76.
[4] 顾董军. 论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C]// 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七). 2019.
[5] 郑继武. 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 中学文科:教研论坛, 2018(7): 6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