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冯雪春
[导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难点问题。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难点问题。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其有效教学的实现,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学生扎实地掌握书本知识,提升内在素养。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是难以实现这一点的。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立足该学科的有效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的,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探索多样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引言: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提出了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这一难题。道德与法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其在当前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同时,教学效果低效甚至无效。面对此情况,我在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在有效教学的要求指导下,积极探寻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积累了本文的经验。
一、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作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其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科教学质量。所以,要想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这里所提及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指教学大纲中所给出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还指课程标准中给出的三维目标,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基于此,我在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前,会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生的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定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教学目标。
        以“敬畏生命”为例,分析这节课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施旨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能正确地看待生命,学会尊重和保护生命。但是,就我执教班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其在生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尽管建立了对生命的感知,但其现有的生命认知是模模糊糊的,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如此限制着其生命认知、生命意识的发展。对此,我认为,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围绕着“生命”应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是必要的。所以,我在组织教学之前,设定了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知识,拓宽学生生命体验与感知,帮助学生树立生命意识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则尝试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展现威胁生命的情境,进而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透过现象探寻生命的内涵,从而学会敬畏生命,树立生命安全意识。
二、激活教材
        与老师相比,初中生比较倾向于认同教材里的知识以及其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初中生首先表现出的是顺从和接受,也很少会有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其中的问题,更极少有学生提出与教材中不同的观点。这时,我们道德与法治老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用发散和批判的方式去阅读和学习教材,要使学生认识到教科书只是向我们表述观点的一种载体,要把教材当成是学习资源,不能将之当成束缚思维的“教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利用教材这种教学资源时要勇于创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共同解决。在探究知识和观点碰撞中,生成知识理论,把道德与法治课堂“激活”,把教科书用活。
三、营造积极氛围
        后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是在与环境不断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地发展起来的。

纵观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的知识灌输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枯燥,学生往往在埋头记笔记的过程中沉闷不语,甚至一些学生在内心深处对该课程学习产生了厌倦,一提起道德与法治课堂,就摇头晃脑,直发叹息。由此可以看出,不良的教学氛围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发展。面对此情况,我在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对如何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进行了探究。在此过程中发现,课堂导入是实现教学环境营造的关键环节。由此,我在导入活动实施过程中,会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手段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性的发挥下自然而然地创设出积极的教学氛围,打好有效教学的基础。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在导入活动开展中,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展现了汶川地震的画面。地震无情的袭击,导致房屋坍塌、路面塌陷,无辜的生命被压在房屋下,失去了活力。在视觉冲击下,不少学生内心受到了触动,其不由地陷入沉思。在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之后,我继续问题:从这一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生命是永恒的吗?以此点燃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以学生的积极情绪营造教学氛围,推动教学发展。
四、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参与主体,要想实现该学科的有效教学,教师需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下,积极地投身到各种探索活动之中,从中既能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与经验,又能获得学习的乐趣。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在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时候,一般会从以下方面入手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首先,我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扮演着“严师”的角色,对学生给予严格的要求,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师生矛盾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少有学生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算被动参与了课堂,也难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该问题,新时期,我决定做学生的严师益友,对其提出学习要求,同时还以朋友的身份与其进行学习、生活交往,以此在互动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有效教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会在课堂中实现与学生积极的互动。就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情况来看,由于教师掌握着教学的权利,很少给予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机会,导致学生慢慢地沦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无法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此,我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尝试实现互动教学。
结论: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以此为指导,将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借助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实现其主体性,并使学生在自主性的发挥下,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增强道德认知,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出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井红梅.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167.
[2]杜秀娟,班福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1):86-90.
[3]江教.与时代同行 与卓越牵手——江苏省宝应县初中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掠影[J].江苏教育,2020(14):81.
[4]汤树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探究[J].华夏教师,2020(03):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