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之名,促教学之行——刍议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措施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邓伟蓉
[导读] 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在高中阶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摘要: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在高中阶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中包括着对学生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的时候,就要着重从此四大方向切入,以针对性的策略来一一对应实施下去。以核心之名,促教学之行。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对于生物这样一个以科学探索为主的学科,学生应当不滞于书本上的知识,因此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要获得提升。高中生物教学中无论是在传授课本知识,还是在实验教学上,都要进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针对其中的每一项核心素养,教师要相应地做出有效措施:引入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营造思辩环境,强化学生的理性思维;规范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至于每一项教学策略为何能有效地对应到当前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以及其怎样实施,则需要笔者在下文对此进行具体阐述。
        一、生活走进课堂,培养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
        由此可见,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深入的观察和科学探究,就没有生命观念的养成。因此,教师要善于将生活引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在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增添一抹乐趣的色彩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在现实生活中细致观察、科学探究、运用知识以及深入思考的意识,从而逐步实现生命观念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讲《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一节时,本人就先问学生在课前吃的什么样的早餐或者午餐,让大家列举出这些食物,于是我将这些食物列在黑板上,为大家一一展示并讲解每一种食物种主要蕴含着哪些物质,由于本课主要讲糖类和脂质,我在介绍的时候就把讲解的重点放在了这两方面,其它的主要物质也会涉及但不做详细描述。我还对这些食物进行了点评,评价它们在对人的身体健康上发挥着何种作用。由于是讲食物,还涉及到讲健康,大家在生理和求知两种意义上都显得“如饥似渴”,于是我自然将话题引入本节内容中。通过将生活引入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了一些新鲜色彩和趣味,而且生活情境的引入是关于食物和健康的,这自然有利于学生养成生命观念。由此可见,在培养学生这一核心素养时,教师要善于将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
        二、营造思辩环境,强化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指的是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以及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由此可见,思考活动和交流探讨是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和思维交织的重要基础,而学生在思维交织的情境下才能实现思考周密性的完善和思维空间的发散。而思考探讨的活动的开展在于教师营造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思辩的课堂教学环境,以为学生进行科学思考和探讨提供条件,从而强化其理性思维。
        例如:在讲《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这一课时,本人就向大家提问,一天之中到底在哪一时段锻炼身体最适宜和健康?于是大家就此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是早晨,他们认为早晨的空气清新,可以为运动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早晨运动还能早早地让人活动筋骨;有的学生就认为早上剧烈运动不好,刚刚起床就进行剧烈运动,对身体健康不利,不过可以进行舒展的有氧运动;有的学生认为晚上运动比早上好,晚上运动容易助快速入睡;而有的学生则以亲身体验反驳了晚上运动可助眠,他说他经过晚上运动后,反而大脑更亢奋而难以入睡了。

总之大家各抒己见,以早晨运动好为主要观点。于是我告诉大家早晨运动是最不适宜的,于是大家带着疑惑和悬念进入到对此课的学习中。最后学完才理解了早晨运动的不当处,正是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正是因为早晨是植物刚刚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时候,这表示氧气含量开始上升,就像数学中导数值开始变正,但函数值还是极低值。这就表示初晨氧气量是最低的,自然不适宜运动。大家对这一课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了,也表示要善于用科学的、专业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离真理更进一步。
        总之,学生在思辩的环境下,实现了思维的活跃开放,这有利于学生强化理性思维这一核心素养。
        三、规范实验操作,引导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并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尤其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都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这就涉及到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只有规范的实验操作,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才能实现对学生这一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高中生物实验中,但凡是涉及到在试管中有沉淀物的实验,尤其是蛋白质实验中这种情况就很多,本人都会督导学生在实验结束后仔细将其清洗掉;在显微镜固定切片的时候,本人则指导并监督学生不要将镜臂倾斜过大角度,以避免装片中液体流出,而污染了显微镜;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本人极为注意学生实验的真实态度,曾经有学生直接从书上找结论,然后做实验,甚至还有的学生甚至捏造实验数据,为避免这样的情况的发生,我便对学生进行极力督导以禁止之,因为这是一种规范实验的态度,是一种科学求真探究的素养。
        四、组织课外探究,树立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每位学生都应树立的良好意识。而具体到生物学科,其社会责任则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由此可见,课外探究尤其是走出校门的探究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探究,以帮助学生培养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
        例如:目前社会中还有很多疑难疾病是难以根除的,如癌症、糖尿病、狂犬病等,我经常在课堂上为大家普及关于这些的社会议题和医学新进展。在让大家了解更多的生物医学知识的同时,也鼓励大家好好学习、在攻克学科和专业难关上砥砺前行,从而为生物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以解决当前生物医学难题、造福社会、造福万人为己任,以树立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也并非单一的方法就能实现的,同时教师要明确,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揠苗助长。总之教师要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地推进教学和培养策略的实施。而关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总之教师要不断开拓新思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以总结教学新经验,从而为实现教学方法创新、培养学生学科的核心素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余晶晶.核心素养理念与大数据支撑下高中生物精准教学分析[J].名师在线,2020(18)
        [2]盛勤,冯少娴.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2)
        [3]何宁生.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