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引入生活材料,将教材与小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借助生活材料阐明事理,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智慧成长。文章当中便对于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索,以期能够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
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生活化,意味着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改装”。围绕教学内核展现出生活化的一面,让学生的感性认知更为鲜明和直观,体验更为丰富与饱满,在言行合一的教学中学习、吸收、内化道德知识,从而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获得道德情感的熏陶,初绽道德品质的萌芽,形成一定的道德素养和行为。
1.有机整合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在强化课标意识方面,更是刻不容缓,教师要仔细研读课标,领会课标的内涵实质,充分发挥课标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厘清教材各单元、各课时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落脚点,不仅要考虑“教”的目标,还要考虑学生“学”的目标,根据课时、单元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要紧扣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行,然而在教学中有时会生成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灵活地调整目标。
2.丰富生活化教学资源
2.1汲取鲜活的生活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体系化的课本知识,而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要尽量选取最鲜活、最真实的第一手珍贵资源,要充分挖掘以往隐而不彰的教学资源,赋予教学内容以生活意义。最好的教学资源来源于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资源并不失时机的加以利用,或者尽量选用当下的时代感较强的热点事件或人物补充教学内容,避免使用滞后的道德事件或榜样人物来进行教学,也要避免迎合学生兴趣过度滥用教学资源,忽视了资源服务于教学的初衷。
2.2积极开发乡土资源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他所著《乡土中国》一书中开篇就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乡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宝库之一,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有敏锐的乡土资源开发意识,做资源开发的有心人,就地取材,发挥本土资源的独特价值。
2.3融合其他学科相关内容
新课标(2011版)指出: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积极开发各学科的相关资源。道德教育仅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不够的,应该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合力。因此,各门学科都承担着德育任务,有着各自独特的学科功能,但相互之间也有交叉,其他学科可以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寻求与并行的学科诸如语文、历史等学科间的融合,努力消除学科之间彼此孤立、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需要和兴趣设计出综合性的内容体系,实现综合效益。
3.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3.1新课导入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作为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对教学的后续环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精彩的导入就像古人讲究的文章开头要示人以靓丽俊秀之“凤头”,教师导入新课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需要、经验入手,引入最鲜活、最富有时代性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教学语言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中率。”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理性知识的传递,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则要依托于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语言上,也需要生活化,教师风趣幽默、声情并茂、发自内心的语言能够流淌进学生的心田,化作不竭源泉熏陶和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此,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品味,不以权威者自居,建立和学生平等对话的语境,将深奥的哲理形象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在轻松学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3.3境创设生活化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基于情境”来呈现教学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教学,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靠教师课上单方面的灌输,而是需要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去感悟体验,这样才能使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师通过创设某种典型的生活情境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身临其境、同感共受,模拟生活情境中的各种人物、场面和关系,在对情境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教师创设情境时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情境具有真实性,不是教师人为编造的,而是学生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第二,情境具有针对性,情境取自于学生生活中的典型问题,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三,情境具有启发性,教学情境并非多多益善,在精不在多,要给学生留下广阔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好因心和探究欲。
3.4课后延伸生活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凤头”,而且要有耐人寻味的“豹尾”。我国古代的《学记》中就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记载,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性强、贴近生活的课外作业,作业的布置尤其要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开展体验式教学
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旧教学理念注重“灌输”和“说教”,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德育的实效性不强。新教学理念倡导体验式教学,其理论依据是美国心理学家库伯提出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体验式教学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教师创设生活化的体验情境,把学生引入具体的体验;第二,引导学生反思自我体验,鼓励分享体验结果;第三,教师从这些体验结果中提炼出理论观点;第四,教师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再次验证刚刚建构的新知,从而达到情感层面的深度认同。体验式教学是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独特性的一种学习方式,广大教师要创设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每个学生都有“亲历”的机会,在学生充分地体验、讨论、感悟、思考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结语
綜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对小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模式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尝试,对提高小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理解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和本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习惯,进行课堂设计,开发多种生活化资源,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放.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20(13):23.
[2]王丹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70+73.
[3]任美娟.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0(05):43-44.
[4]章福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7):45-46.
[5]金玥兴.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