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建设、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德育学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精神层面的建设负有重要的责任。笔者在教学中一直在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更好的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本文从生活化教学理念出发,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番探索,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教育教学领域也有一些重要的改变。广大教学工作者都投入到这场教学改革之中。其中,生活化教学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并在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践行。以下,笔者仅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结合生活化教学理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纯属一家之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初中阶段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本学科的教师,要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真正促进学生德行的良好发展。就初中阶段学生来说,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观念的认知还比较肤浅,传统的教学以灌输为主,是以一种强硬的方式告诉学生某些道德与法治理念。然而这种方式的效率是极为低下的,并不能真正对学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初中生的现实生活中其实经常会遇到一些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事件,但他们的头脑只是存在事件的发展过程,对其中所蕴含的某些道德与法治的冲突并不了解。如果教师把生活实际事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循循善诱,就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具备正确的观念,有效完成道德与法治教育任务。
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想让我们的教学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下一些功夫,使以往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内容变得具有生活气息,提升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自我约束性和行为规范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道德。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推行需要教师做好备课,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生活感悟和人生体验为参考内容,将学生身边的真实故事融入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授有关学生成长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调查研究、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工作状态,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体现。像“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课堂上,笔者通过渐变式提问,让学生直接讲述面对父母责骂时的心理活动;在争做小法官的参与体验中,通过换位思考使学生真正走进《未成年人保护法》;“远离家暴,爱护自己”的绝招传授,让教学走向生活,化为生活实际可用的方法。
而且在课堂评价时语言丰富,在不经意之间为每个发言的孩子送上鼓励与评价,整堂课学生们都会被老师的魅力深深吸引。这种源于生活而又实践于生活的教学,让学生懂得了面对“家暴”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
2.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
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所以教师要注重课后实践活动的生活化,帮助学生拓展、延伸课本内容,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比如,在讲解“珍爱生命”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学习与参观,在学习、参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背后的事件,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敬畏之心与爱国之心,从而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希望将来自己也可以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教师也要注重课后作业的生活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的意识,比如,在讲解“孝道”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帮助爸爸擦车、帮助妈妈捶背等,让学生在付出爱的同时得到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促进初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现,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情感价值观。
3.注重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师生关系是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生活化教学开展的关键。师生关系如果处理不当,教师便很难走进学生,走进他们的生活,从而成为教学的阻碍。所以教师要与学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积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包容他们学习中的缺点,并给予耐心的指导。
比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情绪的管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论自己在学生时代因为情绪管理不好,而犯过的一些错误,有效地引起学生共鸣,接着组织大家在课堂上进行热烈的讨论,如何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使其形成正确的处理情绪的观念,掌握正确方法,这样从教师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对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引导。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领域,需要教师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使生活化与德治知识相结合,实现学生的思想具备正确意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04):134-135.
[2]李媛.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