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林兆海
[导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是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之一。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是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之一。本文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环境,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探究教学模式,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形成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体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质疑能力;培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的阐释中,提出了“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填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等。[1]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创造力来自于问题与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课堂实际,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课堂有效性,从而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增强学生质疑自信心
        质疑意识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具有强烈质疑意识的思维。问题是思维发展的动力,学生主动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就会积极探索解决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质疑意识不强,对主动发现问题不够,对老师讲过的论题不敢质疑。这样,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创新实践。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要的是要增强学生质疑自信心。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通过多途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欢迎学生与老师互相讨论。对于学生的质疑要给予充分肯定,引导学生辨别是非,从而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
        二、指导学生把握质疑方法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设疑,
____________________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9-2020年)项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KCZ-2019033)研究成果。
把问题问得贴切、有深度、有价值。[2]
        (一)研读教材激质疑
        新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新知识的问题信息,值得学生去思考。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析疑。例如(八下第二课第二框《加强宪法监督》,教材首先在运用你的经验环节设置两个设问: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质疑和析疑的兴趣。其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对新教材中的文字、插图、以及新的知识结构设问质疑。
        (二)辩论争鸣引质疑
        教学中,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辨论主题,组织辨论,激发学生质疑的思维,引导学生对既有事实和理论进行辨论、区别真伪,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七(上)8.1《生命可以永恒吗》,教材通过案例的设置,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呵护,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为了突破此教学重难点,我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充分利用课本P94页马航MH370的案例,设计一场辩论赛。
        首先,在课件上展示教材有关马航客机失联的书面材料,引出辩论主题---为救援生命付出一切是值得?还是不值得?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把同学们的各种零碎观点归纳为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观点为:为救援生命付出一切是值得的;反面观点为:为救援生命付出一切事不值得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选择加入一方。教师制定辩论规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时间,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正方以泰国13人少年足球队被困岩洞,全世界各个国家给予援助,历经10天不间断的救援,终于奇迹发生的事例。由此正方总结出观点:在救援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同身受于队员的家人是何等的焦虑紧张和惊喜,生命如此可贵,我们可以为此付出一切。
        而反方则提出质疑:救援这些生命,付出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资源,超过三天甚至可能面临救援失败,因此没有必要浪费资源。辩论过程,学生积极互动,场面热烈。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观点,由小组代表发表本组观点发言,并针对对方的观点漏洞,提出质疑,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把握设疑契机
        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质疑,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设疑在教学重点、难点处
教师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关系到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我们往往会注意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恰当地设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例如八上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的第一框《关心国家发展》,本框的教学重难点在于为国家的发展成就而自豪,正确看待国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首先展示近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视频,设问视频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进一步设问结合视频,说说国家今年建设取得的成就。讲授到这一环节,部分学生可能会得到一个结论,我们已经是发达国家了。这时候教师抛出一个设问:我国取得了这么多成就,那么我们是发达国家了吗?通过问题的设置,最终突破本框的教学难点:正确看到发展过程的问题,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样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二)设疑在教学内容的过渡处
        教学内容过渡处,主要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内容过渡处设疑,能够很好地衔接所学知识,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及时设疑,引导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二框《法律伴我们成长》中,在讲述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知识点时,将“未成年人是什么?”“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教材从未成年人的自身特点、地位重要及现实情况,分别给予了阐述,这样为讲解下一个知识点: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把课文的内容贯穿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释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2]
        (三)设疑在易错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学生容易犯错的疑问,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辨析疑问,使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本知识,领会其实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引出两个易错点:公民和人民、权利和权力。可以设:权利和权力又有什么不同?可以问:人民和公民有什么区别?教师通过提出这两个易错点,引导学生进行辨析讨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总之,质疑能力是核心素养的科学精神重要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实际,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领略知识的浩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部课题(课题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2016.9。
[2]陈玉萍.浅谈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1(18)。
[3]汤小芳.论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J].成才之路,2018(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