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柯少娥
[导读] 手机依赖也可以叫做手机成瘾,指的是个体由于手机使用出现行为失控,身心情况以及社会功能都明显受到损害的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摘要:手机依赖也可以叫做手机成瘾,指的是个体由于手机使用出现行为失控,身心情况以及社会功能都明显受到损害的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手机依赖并非单纯的依赖手机本身,而是因为反复应用手机诸多功能的异常行为方式,这不仅会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受到不良影响,还会让学生丧失正确的人生发展与规划方向,甚至让不少学生误入歧途。考虑到手机依赖的严重危害性,作为班主任必须增强自觉意识,对初中生进行科学指导与恰当干预,帮助学生摆脱手机依赖,通过恰当运用手机来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需要。
        关键词:初中生;手机依赖;心理分析;应对策略
    手机依赖又被称为手机成瘾、手机焦虑症或手机综合征,是对过度使用手机现象的描述,通常指个体由于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出现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
一、初中生出现手机依赖的心理分析
        1、从众攀比心理作祟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的表现是在面临群体压力时,个体往往会寻求解除自身与群体的矛盾,提升自身的安全感,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寻找平衡感,往往采取从众的行为,减少自身与群体的矛盾,对于初中生来说,当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因此也会想拥有手机的欲望,从而以各种理由要求父母为自己购买,通过在朋友圈,晒各种图片,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让自己的从众攀比心理得到满足。
        2、满足心理需求
        通过使用手机,初中生可以满足自己的社会需求,他们渴望通过手机了解更多的社会信息,以此来满足自身对社会的需求。此外智能手机中也有许多附加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对信息获取的要求。除了浏览信息等功能外智能手机还可以听音乐、玩游戏,还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下载各种类型的软件。而初中生生理和心理均不成熟,好奇心重,手机蕴藏的丰富信息、强大的功能均吸引着初中生使用。
        3、排解不良情绪
        目前大多数的初中生作为独生子女,从小在长辈的关爱下长大,其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当其面临挫折与压力时,往往会表现出不良情绪,甚至可能出现逃避与拒绝的情况,将自己孤立起来,无法适应现实生活,在面对不良情绪时使用智能手机,成为了许多初中生的首要选择,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时,是网络上的虚拟生活可以安慰他们的心灵,并带来满足感,时间长就会导致对手机的依赖。
二、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应对策略
    1、构建优良群体氛围,塑造学生独立个性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从众心理的存在是导致学生出现手机依赖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群体氛围就是影响学生从众行为的一个关键性要素,要让学生更加独立,彻底消除从众心理,不会因为他人的表现而影响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决断,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团结向上、互帮互助、扬长避短的集体,形成优良的群体氛围,让群体的正确舆论发挥积极导向作用。

教师先要引导学生认清手机依赖给自己的身心以及学业带来的危害,然后积极组织摆脱手机依赖有关的宣传活动和知识讲座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的手机应用观念,指导学生健康应用手机,让手机回归原本的健康功能。教师还要积极倡导整个班级形成科学适度应用手机的良好风尚,克服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消除学生群体当中存在的手机依赖和攀比风气,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立个性,不再盲从他人,不再荒废学业和自己的人生。对于班级和学生群体当中显现出来的良好风尚,教师要积极给予鼓励,同时让学生彼此监督,消除手机依赖的生存土壤,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与必要支持。
    2、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拓展学生课余生活
    不少初中生出现手机依赖心理的原因是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没有感受到和谐、丰富的校园文化。于是教师要认清当前学生的实际特征,加大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发挥自身专业作用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主动融入到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当中,体验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课余生活,而不会在手机上耗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一方面可以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同时又迎合他们兴趣爱好的文体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如创客空间、篮球社、辩论社、汉服社、奥数坊、魔方社团、兵乓球社、男/女足球俱乐部、合唱团、动漫社、书法社、棋艺社等等,给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发挥才华的机会,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同时满足学生社交需要,促使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安全知识竞赛、科技竞赛等带有知识性和教育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知识与信息的渴求得到满足,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技素养,从而在学生群体当中形成优良学风和健康风尚。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之下,即使是存在手机依赖症的学生,也会有强烈的意愿参与其中,并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教育与指导,不断纠正不良的手机依赖心理,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自己人生的主人。
    3、强化学生人文关怀,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教师除了要讲好课程,保证教学质量之外,还必须把着眼点和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做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利用自身专业方面的优势,给予学生针对性和专业化的帮助。初中生的心理不够成熟,还处在青春期阶段,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以及帮助,也希望找到不良情绪的宣泄口。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师友,在这其中发挥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是初中生心理素质发展和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给他们提供一个宣泄情绪和表达情感的突破口,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苦闷与困惑,帮助他们调控和消除手机依赖心理,学会正确运用手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合起来,不断提升初中生的思想觉悟,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选取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法,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三、结语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对于初中生来说,手机依赖症已经变成了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无论学生自身还是家长与学校都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心童.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分析及干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27-29.
[2]黄园园,谌丁艳,周丽.中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7,
38(9):1414-14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