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组之名,助力课堂读写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郭志红
[导读] 童享小组是一个四人小组,综合学生各学科的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及个人性格等因素,而对一个班的孩子进行相对平均分配的小组。
        摘要:童享小组是一个四人小组,综合学生各学科的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及个人性格等因素,而对一个班的孩子进行相对平均分配的小组。通过互帮互助,降低写作的难度;模仿借鉴,激发写作的灵感;互批互改,增加写作的趣味;互评互论,提升习作的品质。以小组之名,助力课堂读写,能使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要求更扎实、更有效得到落实。

关键词:童享小组 互帮互助 模仿借鉴 互批互改 互评互论


        童享小组是一个四人小组,综合学生各学科的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及个人性格等因素,而对一个班的孩子进行相对平均分配的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学习路径,梳理四人小组间在语文读写课堂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帮互助,降低写作的难度
        现在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每次看到作文题目都无从下手,甚至惶恐不安。结合学生的现状,充分利用四人小组的力量。在习作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明确习作主题,让小组成员之间有条理有目的说。
        以教学话题作文“心愿”为例,学生在了解了写作的要素及要求后,小组成员或一人说、三人听,或成员间两两轮流说,谈自己想写的“心愿”。主要是谈素材,有的说做一名医生,有的说心愿是不用考试,还有的说心愿爸爸妈妈少骂自己。小组轮流说完后,小组成员间互相指出选取素材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把作文的提纲列出来。例如心愿是不用考试,主要是从自身实际出发,写产生这个心愿的原因,期待更合理的评价制度。再如做医生,源于新冠疫情带来的一些思考,写出努力地方向。在这个环节,小组内的CD同学往往对自己的选材及写作方向模棱两可,此时AB同学及时给CD同学提出建议,让CD同学明确写作的思路。
        借助童享小组的力量,大家互帮互助,让习作学困生有了扶手,打开了思路,写作变得也没那么困难了。
         二、模仿借鉴,激发写作的灵感
        儿童从咿呀学语到出口成章的过程,就是一个模仿借鉴完善的过程。这里的“模仿借鉴”,主要是在习作下笔前,小组成员间互相交流讨论,在交流中完善个人的选材,或者借鉴他人素材而联想到适合自己下笔的素材。
        在教学中,有些学生看到习作命题和习作要求,甚至连素材都想不到,脑海中一片空白,在听了同学的的选材后,有些学生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或例子。而因为是小组成员间的交流,选材不多,但也不泛,可模仿借鉴的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集中的。

一般情况下,小组四个成员最多一个成员可能会出现选材困难。至少两三个同学的素材可参考,因此对于习作学困生往往能激发写作的灵感。
         三、互批互改,增加写作的趣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根据童享小组成员的特点,进行习作的互批互改,成效是显著的。主要分工是A同学与D同学交换批改,B同学与C同学交换批改。AB同学结合自己所长对CD同学的下水文从基本的语句、标点到结构、主题进行修改完善;而CD同学批改AB同学的作文,更多是一种学习,一种思考。
    那么,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习作批改的标准,明确统一规范的修改符号。在修改习作的过程中,学生对照标准,鼓励大胆圈画。其次,小组成员互相批改后,交互再检查浏览修改的情况。最后,小组成员对最终的修改达成共识。
    在这个互批互改的环节,小组成员间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互批互改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商讨,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和提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因为有了启发,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写作的欲望。
         四、互评互论,提升习作的品质
        在小组进行充分批改后,全班同学参与评论。教师作为“旁观者”,在各小组间讨论及批改过程中要进行“物色”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全班评论。在课堂操作过程中,首先让提前“物色”的小组到台前汇报四个同学习作完成情况,并让A同学进行简述四个成员的主要内容。接着C同学或D同学选择自己的习作读一读,再谈谈自己起初的选材。班上其他小组进行点评,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修改,以此达到提升习作的品质。
        例如,一个同学的习作片段“今天上午的语文课上,老师说试卷要家长签名。我小心翼翼看了一下我的分数,心想如果考了不及格,就不是被打那么简单了,就是屁股开花了,完蛋了,要死了,凉凉了。”这是写《家长签名那件事》的开头第一段。当D同学念完这一段时,教室里除了哄堂大笑外,还举起了好多手。有同学说,标点有些用错了;有同学说,语言啰嗦,口语化;还有同学说,有些句子用词不当。经过这样一轮评论之后,最后修改完成习作。同学之间进行充分的评论,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达到了提升习作品质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所有的环节,作为引导者、旁观者——教师,要在课前明确相关的要求,并且作为学生的一员,随时准备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注重选题,注重方法的铺垫,让学生真正有“能力”参与到课堂读写中来。以小组之名,助力课堂读写,能使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要求更扎实、更有效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