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常规是班级能顺利开展活动的条件;良好的管理则是常规能顺利执行的前提。班级管理应该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自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才能真正的营造出学生主人翁的姿态。
关键词:小学生;常规管理;自我约束;有序规范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日常的规则。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正说明小学低年级段是形成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常规看似无形,因为它不像一次教学活动那么凸显成效,其实它无处不在,它是保证小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笔者总结了20年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得出以下能有效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的有效举措。
一、制订班规,激发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班级要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这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要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到班规的制订中,首先是民意调查阶段,让学生提出除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外,班级还应该制订的制度及具体内容;其次是汇总统计阶段,班主任汇总和概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编写班规的初稿;再次是讨论确定阶段,班会课上,班主任与学生共同讨论班规初稿,查漏补缺,形成共识;最后是制度完善阶段,根据实际执行情况,每半学期对制度进行一次调整、补充,从而使制度更加完善。这样,制订出真正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班规,能被学生充分认可,他们就能形成自觉遵守的意识,并会按照班规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进而促进全班学生良好习惯和思想品质的形成。
二、全员参与,培养能力
管理好班级,不仅需要班主任付出努力和汗水,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其中。由于小学生对管理班级都有着极大的热情与动力,所以对班干部的设置除了传统的“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等岗位以外,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如“值日班长、图书管理员、课间行为监督员、课间操监督员、清洁侦察员、桌凳管理员、电器管理员、餐具管理员、饭菜管理员、电脑管理员、墙面管理员、植物管理员”等岗位,力求让全班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有官有当”。班级的日常管理由班干部负责,班主任进行协助和指导。一学期结束,会对在各个岗位认真负责的“优秀班干部”的进行表彰。这种形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参与班级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条件,锻炼了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增强了他们自我约束力,帮助他们树立了班级主人翁意识。
三、量化管理,你追我赶
对学生进行量化管理,就是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加减分制度——根据学生在校的表现进行加分或扣分。对做得好的方面,如“作业得到‘优’,晨读认真,上课积极举手答问,做清洁得到学校的等级‘上’,考试成绩理想或进步较大,助人为乐,热心为班级服务”等方面予以加分;对做得差的方面,如“课间追逐打闹,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完成质量差,说脏话,浪费粮食”等方面予以扣分,并由组长在“组员加减分记录本”上进行记录。在每周的班会课上,对每个学生这一周的加减分情况进行小结、公布。由于笔者班的班名是“绿叶中队”,加满5分便可获得一片绿叶,并张贴在教室的“绿光闪耀”荣誉栏里。一学期结束,对每个学生绿叶获得数量进行结算,对获得数量较多者发放奖品,并颁发“我最闪耀”的荣誉奖状。实践证明,对小学生采用这种量化管理的办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努力表现优秀的热情,让班内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四、课前准备,营造氛围
上课预备铃一响,要求学生停止一切活动,立刻收起活动器具,快速、安静地走进教室,不能奔跑,并把当堂课所需的课本、文具统一放于课桌的左上角,而与当课堂无关的物品及用不到的课本须及时收拾到课桌盒里,从而保持桌面的井井有条、干净整洁。每个同学把头靠在双手手臂上,小脸统一朝门口方向,静息等候老师来上课。同时值日班长对课前准备情况进行管理,巡视是否有人讲话、打闹,书本的摆放是否整齐,并对准备充分的同学予以加分,对准备不充分的同学进行扣分。采用以上方法能很好地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文明休息,主动管理
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经常给学生渗透课间文明休息的安全意识,如:轻走慢行,不追逐打闹,离开座位时自觉将凳子放在桌子下面,不高声喧哗,不攀爬高处,不到危险区域玩耍,不做危险游戏,不践踏草坪等,违者将予以扣分。鼓励学生在课间进行有益活动:如看课外书、下棋、捏橡皮泥、折纸、跳绳、踢毽、打球等。同时,课间行为监督员会在课间对全班同学的行为进行巡查、管理,对违纪者予以制止并扣分;清洁侦察员巡查班级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发现垃圾主动拾起并丢到垃圾桶内;桌凳管理员则检查教室的桌凳是否整齐,会带动同学们将桌凳安放整齐。采用以上做法能促进学生的主动管理与自我约束,使班级形成了课间10分钟文明休息的良好局面。
六、认真做操,督促到位
课间操的音乐一响起,全班学生安静、迅速地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排队集合,体育委员站在队伍最前面,通过口令对全班的队列队形进行调整,并将全班整齐有序地带领到操场。班主任主动参与到做操的行列中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带动学生认真做操。同时课间操监督员会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对出现“讲话、排队不整齐、做操不认真”等不良现象的学生予以提醒,严重的予以扣分,并对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予以加分,从而督促学生做到有序、规范地做操,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七、文明用餐,有序规范
午餐铃声响后,学生迅速收拾好桌上文具,然后洗手、准备餐具,并在教室里静息等待打饭。生活委员会对打饭纪律进行管理,并安排静息得最好的小组先排队打饭,静息得不好的小组或个人最后打饭。通过长时间的不断规范,学生能够做到用餐过程中不说话、不打闹、不拥挤,吃饭时细嚼慢咽,不挑食,不暴饮暴食,不做其他事情。如果饭菜不够吃,学生则自己添饭、添菜,做到吃多少,添多少,时刻把“粒粒皆辛苦”牢记心间。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将饭盒放在餐盆上面添饭添菜,避免将饭、菜洒出来。用餐完毕,收拾好自己的餐具,将剩菜剩饭倒在指定位置,生活委员会对倒饭现象进行监督,对浪费饭菜严重者进行扣分。餐盆管理员会将餐盆整齐地放在教室后门外面,便于工作人员回收餐盆。实践证明,采用这样的方式规范学生文明用餐,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八、路队放学,平安回家
抓住小学生好表现的心理,每天放学的路队管理员由当天全班公认的在各方面表现最佳的学生来担当。以此激励学生“每天在校好好表现,人人争当路队管理员”的热情。路队管理员会手举班牌,站在队伍最前面,组织全班有序排队,并把同学们整齐地带到校门口。解散之前,路队管理员与同学们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唱响放学歌诀,如:“离开校园——安全行,回家途中——莫逗留,回家作业——要认真,课外阅读——要坚持……”,从而强化学生放学后平安回家,并做好学习上的自我管理的意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比较弱,而他们的可塑性也比较强,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对小学生的常规管理需要班主任抓重放轻、抓主放次,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找到更合适的做法,这样才能让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