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古诗词赏析技巧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梁斌 白琴琴
[导读]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的重要内容,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占有很大比例。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的重要内容,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占有很大比例。为了全面推进初中语文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应加强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和欣赏,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技巧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文学和审美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赏析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占据着不小的比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中考语文试题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调整自己的古诗词赏析教学,对学生的古诗词赏析技巧与方法进行针对性、有效性的指导。
        一、初中古诗词欣赏教学现状
        (一)忽视审美情感培养
        古诗词极具美感,诗人通过对文字的驾驭和操控,将文字的魅力散发绽放,为阅读者提供了极其广阔的想象和演绎空间。在古诗词学习中,诗人在情感的表达中往往是通过情境构建的方式展开,多是通过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方式开展。但是,由于时空的界限,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情感感知方式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教师平铺直叙、直言古诗词的含义,却忽视了对古诗词中审美元素的挖掘,审美情感也就无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是无法获得有效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过于死板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假若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那么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可以从核心目标上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在针对古诗词的教学时,大多数情况下,教学过程仍然只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所做的也只是将考点硬灌给学生而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路径大概就是先让学生阅读古诗,然后教师逐句地翻译故事内容,之后便是品读情感,直接告诉学生某一句诗词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便是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通过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学生的确做到了在考试的时候诗歌部分不失分,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却被剥夺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进行学习只会渐渐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古诗词赏析技巧与策略
        (一)抓住意象,品味情感
        在古诗词中,作者通常会借助某些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则可引导其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并品味其中蕴含的内涵与情感,进而融入该意象营造的独特情境之中,然后展开联想,学会抓住古诗词的诗人情感与诗词的意旨。
        例如在《次北固山下》这一古诗词的赏析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两句诗词中的“乡书”和“归雁”等意象,进入游子身处异乡、大雁秋季南飞等情境之中。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展开联想,站在游子的角度,体会其内心思乡、盼归的思想情感,深入感悟其远在异乡、孤独忧伤的情怀。
        (二)剖析语言,强化领悟
        在古诗词中,有一些词句能够在古诗词中发挥着点睛的作用。在赏析教学环节,教师若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剖析与领悟,有利于帮助学生巧妙地把握好古诗词的意境,并且增强学生对古诗词语言内涵的领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古诗词文本语言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夜雨寄北》一课的赏析教学中,针对“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诗句,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句中一问一答式的两个“期”字,领悟背后隐藏的思念妻子、欲归却归不得的愁苦之情。又比如教师可指导学生抓住“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的“涨”字,让学生体会夜雨之景给人带来的愁苦交织之感,并领悟秋池涨满这一景象体现出来的愁思绵绵深重之感。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抓住“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剪”和“烛”字,体会作者对重逢之日秉烛长谈场景的深深期盼之情。这一诗词的最后,诗人再次提及了巴山的凄风苦雨,从自己原先对未来欢聚的期盼重归了现实,由此更能体现作者此时的寂寞难耐、孤苦伶仃之情。
        (三)结合手法,深化理解
        在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表达技巧和手法的赏析学习方法,以深化其对古诗词内容及情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蒹葭》这一古诗词中,作者所采取的是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直接又大胆地揭露了年轻人的爱慕之情,让人能够感受到年轻人之间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又比如在《雁门太守行》这一古诗词中,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黑云压城”“甲光金鳞”等比喻手法,既展现了敌人重兵压境的情形,也突显了守城将士们身披战甲,对敌军严阵以待的情形。又比如在《泊秦淮》这一古诗词中,作者采用了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利用烟、水、月、沙等景物来烘托出迷惘、凄清、朦胧、冷寂的气氛,深深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由此看来,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多种表达技巧进行细致的赏析,有利于深化其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这对于在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构建教学情境
        为了帮助学生感知古诗词的魅力、帮助学生体验古诗词在撰写中所容纳的诗人细腻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的方式展开教学,在情境构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有效带入到情境中来,让学生从中感知、思考、演绎、揣摩,从而使个人情感得以升华。
        例如:在《天净沙秋思》这一首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这一萧索、凄凉的意境通过情境构建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方式给学生还原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体验在这种灰暗的时代中,体验诗人落寞的心情和情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感知和积累古诗词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景物,体验别样景观中所带来的凄凉气息,从而增强学生对景物、对情境中情感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古诗词中语言的理解能力。同时,伴随着学生这种情感的培养和建立,学生对文章、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也将会得到更多的提升,情境教学法的功效也就得以体现。另外,教师在常规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名句增进学生的审美素养,可以构建与本首古诗相类似的诗句,让学生切实深刻、直观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理解古诗的赏析能力。这使教师能够让学生掌握意象并感觉隐藏在特殊意象中的情感。同时,教师必须让学生分析他们的关键词和句子,以提高他们理解古代诗歌语言的含义和情感的能力。此外,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理解和分析古代诗词的表现力,并学习有效的古代诗词技巧和解读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宜虎.略论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开展[J].新课程研究,2019(31):117-118.
[2]耿怀青.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130-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