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就是写心思,其实就是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生活表象中发现一些特别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思索和研究,得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结论。简言之,作文不能只是陈词滥调,要具有创造性思维”。新课标对习作评改提出的一条基本理念:“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认识品质的核心,它通常与常规思维相对。笔者以创造性思维培养为旨归开展小学生习作创意评价改革,以蕴含思维力的写作,激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现学生群体习作水平和创造性思维的双向发展。
一、涵养习作思维发散性的“统领与开掘”评价策略
1.涵养习作“统领”思维的构思评价法
统编版的习作以习作要素为引领,具有明确的学段特点和评价标准,板块非常明确。三至六年级的单元习作,“写人、写事、写景"是三大主流内容,教材对这些内容的编排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以“写人”习作为例,三上要求“写熟悉的一件事",三下变了习作对象;四下则提高要求,“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五上提出“特点鲜明,试着运用文中写人的方法”;六上明确提出:“用一两件事写出人物特点”,这样一步步螺旋上升。因此评价时要围绕习作要素,以此为中心目标,明确习作主题和要求。要整体关照,不要跨越年段拔高要求作评价,也不能不符合年段特点把要求放得过低。
此外,思维导图建构习作支架能够有效地为学生习作铺路搭桥。因此聚焦到一篇习作的评价时,一大依据就是以思维导图为中心支架,看导图提纲的完整度,是否符合习作要求,是否抓住习作要领,是否凸显习作重点。
2.涵养习作“开掘”思维的反思评价法
反思评价法是一种对习作进行自我剖析的方法。通常情况下,以自我评价为主,由作者本人或同伴进行校对、编辑与评价,做出相应的反思,教师不必过多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正与批改,学生反思的过程即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
修改作文时要这样问一问:这次习作要运用怎样的方法?在习作中要做到哪些方面?达到怎样的标准?比如六下写梗概,用细化的目标来对照,反思自己的习作,进行过程的评价,就能够比较精准地把握文章的优劣。评价标准:1.是否提炼了重点情节中的重点段落?2.是否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进行概括?3.梗概是否保持了作品原来的意思,语句是否连贯通顺?4.是否合理运用“理、筛、炼、连”的写梗概的好方法?这样一一对照这些步骤细化评价,进行自我反思,就能够在评价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不断地丰富习作,逐一提升与改进,使评价体现实效性,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加缜密。
二、涵养习作思维求异性的“聚合与发散”评价策略
1.涵养习作“聚合”思维的吸纳评价法
吸纳评价法是指学生能在同类文章的阅读中主动集聚文章的表达智慧和语言的精华,建构该类文章的写作框架,通过评价的过程改进习作。
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有一个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有的同学写了“有志者事竟成”,有的写了“玩也能玩出名堂”,还有的同学写了“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管写哪一个观点,点评时要根据例文的结构去思考,是否按照:提出观点——发现现象——提出质疑——经过研究——得出结论的步骤展开的表达。模仿范文的行文过程和构思方法,以及语言特色,对比自己或他人写的内容,就能够知道优劣之处。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2.涵养习作“发散”思维的推介评价法
推介评价法特指学生将从阅读中积聚的“言语表达图式”,以点评的方式向同伴推介,实现习作评价后的修改思路和亮点互学。
在评价的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和平台。
如:同学们写下了《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一文,一位学生这样点评同学的文章:作者开头引出小猪“懒”的特点之后,通过它的吃相、睡相、玩相三方面具体展开说,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此外,学生还从“介绍外形特点有序”“善于运用动词、形容词,展开联想和想象”“恰当地用上了比喻句、拟人句”“文章的开头结尾能点题”等方面展开了点评。中高段的学生的方法意识、结构意识初步形成,概括、提炼能力逐步发展,多多开展此类活动,在点评交流和思路交换中进一步优化习作,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涵养习作思维变通性的“顺向与逆向”评价策略
1.涵养习作“顺向”思维的模仿评价法
模仿评价法是指顺应作者的表达规律,对照要点分析自己或他人的习作,发现闪光点,适当仿照、改进,实现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发展。
比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人物描写”为主题,写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习作主题是“形形色色的人”,评价要点不仅关注选择事例的典型度,更要关注是否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特点,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同时除了对正面人物的细致刻画,还要通过侧面人物加以烘托。模仿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的表达方式,对照着开展评价,就可以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同时可以学以致用,在模仿、借鉴、比较、改进中,学生的思维与表达都会有所提升。
2.涵养习作“逆向”思维的创想评价法
创想评价法是指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开拓思维空间,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或者逆向推理,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如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大多数学生都是写了自己的一大本领,讲清楚拿手好戏是什么?是怎么练成的?在练的过程中如何努力?拿手好戏展示时如何大放异彩?等,固然这样的文章有条有理,主题突出,详略分明也是很不错的。但是如果能引导学生在点评习作时这样思考:拿手好戏展示时不成功会是怎样的过程?让学生通过逆向的思考去对待这一主题的作文,那新的习作就有可能又会诞生了。不顺应原有的写作思路,逆向去思考并评价另一种可能发生的结果,就会产生新的思路,创造出新的作文,这是一种思维创新的提升。
四、涵养习作思维形象性的“批判与辩证”评价策略
1.涵养习作“批判”思维的独思评价法
如有一位同学写了《我的戏迷爷爷》,其中讲到了几个例子:爷爷每天都要拿着收音机听戏、听戏入迷把菜做糊了、在家听戏听得不肯吃饭……有的同学认为一个大人为了听戏不肯吃饭,这个事例似乎和年龄不是很符合,毕竟他是一个大人,可信度不高,反而改成“边吃饭还要边听戏”这样的例子更好。
的确,批判不是完全否定,而是自我独到想法的表白,也是精益求精的过程。这样的点评是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价值判断的个体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证明自己所表达的意思,并在吸纳、借鉴他人习作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自己对此篇习作的独特理解,在无形中学生的思维就有了质的飞跃。
2.涵养习作“辩证”思维的辩驳评价法
习作评价活动应引导学生学会对个人的思想、想象和经验进行表达,更应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评判他人的习作,勇敢的表达,同时审视自己的习作进行改进。
如在《狼王梦》读后感的交流活动中,很多同学写的都是对紫岚的赞颂,基本上的关键点都是被紫岚浓浓的母爱所感动,被她的坚持梦想、顽强勇敢的精神所折服,而围绕内容写的感想也都是紫岚褒面的颂扬。但是有一位同学却认为紫岚的做法是愚蠢的,他将本来一个个能够健康成长的小生命活活逼死,而自己到最后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他认为写作的角度是并不一定只是颂扬,同时也可以有批判。能从褒贬两个角度去辩证地思考,正是一个学生深度思维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和习作评价关系密切。因此,老师在习作评价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不仅能让学生写出佳作,更能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他们今后理智的看待问题,独立的解决问题都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