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学语文教学逐步深入改革,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提升语文综合素质。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学生能清楚理解文章,我认为要学生注意文章思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文章的思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给学生自学和阅读的方法,努力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提升语文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阅读能力 文章思路 探索
一、抓自学,探思路
自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途径。我经常根据文章的线索,在学生自学前提出具体要求,在学生自学时再从旁指点,帮助解决疑难问题。例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时,我先提出自学要求:①读课文时要注意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课文所写事件的时间,五壮士因为什么会牺牲?是怎么样牺牲?②结合课后练习题的小标题进行课文分段,然后想想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由于自学前有要求,自学时边指导,学生便能够顺着“五壮士是怎样完成掩护任务的,完成掩护任务后,为什么还要把敌人引上三面都是悬崖的莲花瓣,棋盘陀顶峰”的思路去读懂课文,把握中心思想,收到教学效果良好。
二、抓审题,揭思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思路的“纲”。重视审题,让学生学会对题目提出质疑,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方法。对于质疑,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果文章的脉络清楚,段落结构相同,则可以出示学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读质疑。如《桂林山水》这一文,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段落结构相同,我便以写漓江水的那段作为例段,设计问题:漓江的水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写的?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总结学习这一段的学习方法,自学了山这一段。对于解题,每上新课,我都注意先做好审题和释题的工作,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教《再见了,亲人》时,我先指导学生审题:“亲人”即是“因婚姻、血缘或收养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与我们平时说的“亲人”有何区别?既然文题是“再见了,亲人”,那么文章交代了谁跟谁是亲人,他们为什么成了亲人?这样文章的思路揭示出来了。学生顺着这思路就能很快读懂课文,知道志愿军与朝鲜的人民在战役中互相帮助、不惜牺牲生命,所以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三、抓提问,引思路
要抓思路就要搞好课堂的“提问”。
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多提几个“为什么”、“体会到什么”、“突出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减少提问“是什么”、“怎么样”等能在课文中直接查到答案的问题。在讲授《再见了,亲人》时,我提出几个问题:①志愿军为什么对朝鲜人民不会忘怀?②朝鲜人民为什么宁愿牺牲自己或亲人来保护志愿军?③作者怎么样要描写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互相为大家所做的事,目的是什么?④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通过这样发散性的问题,能把学生学习的思路逐步地引到课文作者的思路上来,从而使学生弄明白作者写本篇课文的目的,易于深刻、全面地掌握文章。
四、抓结构,理思路
课文的结构层次是再次呈现了作者的思路。所以,在讲授过程中让孩子们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思路的重要步骤之一。我在常规教学中抓文章的结构层次,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思路的两个尝试:
(一)理解文章的关键词语,掌握事情发展的线索,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篇课文,是按照“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的顺序写的。我板书:“等灵车,盼总理;望灵车,亿总理;送灵车,念总理。”这些表示人们想念总理的关键词语,可使学生看到板书就知道文章事情发展的线索,抓住这线索,文章的思路也就显而易见。
(二)是紧扣关键词语,抓住篇章结构的纽带,从而掌握文章的思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除了在内容上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外,还会有一些连接的纽带。如教《白杨》一文,运用了拟人的写法:“爸爸”从路旁的白杨想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并将自己扎根边疆的决心通过赞美白杨暗示出来。同学们顺着“爸爸”赞美白杨这条纽带便可以看到“爸爸”对孩子们的期望,既形象地表现了白杨的优秀品质,也体现了“爸爸”扎根边疆的决心。如其中第二段,“爸爸”在介绍白杨时连续用了两个“不管……还是,”接着赞美白杨“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最后概括白杨的特点时用了“不管……总是……”,我在教学时板书这些关联词语,让学生从中看出这些语句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一条理解课文的纽带,一方面使学生积累并逐渐学会运用关联词语;另一方面通过板书的重点词语,使学生易于发现并掌握文章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
总之,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体现在能够读文章外,更应该体现在掌握文章思路,理解文章,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