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体校建在中学,让训练普及锻炼 —新余九中特色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彭新元
[导读] 新余九中利用其教学管理优势,体校利用其专业训练优势,两校共同建设,创建出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教体融合新模式。
        【摘要】新余九中利用其教学管理优势,体校利用其专业训练优势,两校共同建设,创建出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教体融合新模式。通过教体融合的模式,让运动员的学习生活得到保障,为其毕业选拔提供出路;使体育生的训练成绩得到提升,为其高考单招提供助力;为普通学生的爱好开辟平台,为其全面发展增添机会,从而实现了从训练普及到锻炼的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可能。
【关键词】教体融合
        2010年国家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下发后,新余市体校针对其生源匮乏、师资匮乏,文化课教授难、训练课规模小等问题,联合移交后出现生源困境但体育教学一直具有传统优势的新余九中,在教育局和体育局领导的共同支持下,新余九中利用其教学管理优势,体校利用其专业训练优势,两校共同建设,创建出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教体融合新模式。
校园“体+教”,优势互补充
         “体+教”的结合即体校进入新余九中,两校“强强联合,互补办校”。在新余九中原有校区内,由市体育局投资,建设体校综合教学楼,做到体校教师进入九中办公,体校教练进入九中授课,体校运动员进入九中学习,形成了运动员的招生、训练、输送、参赛由体校负责,运动员在九中办理学籍,其文化教育、日常管理纳入市九中普通在校生管理的“一体三进”格局。
        实行设施互用进训练,大力提升硬件规模层次。我校与市体育局联合办学以来,在江西省体育局的支持下,市体育局投资1600余万元在市九中新建了含训练、教学、行政办公为一体的建筑面积3566㎡的体校综合教学楼,同时,市体校帮助九中改造了运动场、塑胶跑道、排球馆、篮球馆等设施,这也更有助于学生的训练和培养。
        实行教师交流进校园,着力提高队伍整体水平。从管理层方面,两校互派副校长进行管理交流,以便更及时地对管理进行沟通。从文化课方面,体校的教师充实进入新余九中执教,从初始年级开始,提升体校教师的文化教授水平。从专业训练方面,体校的教练队伍帮助九中的体育教师队伍,增加了体育训练的项目,也提升了九中体育训练的水平。
        实行学生共管进班级,切实打造体育文化品牌。体教结合之后,运动员学生和非运动员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使九中的体育特色更加凸显,也解决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管理问题。因此,新余九中以体育特色教育为契机,着力营造九中的体育精神,以“勇敢、坚韧、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的培养融入到学校的“独思—共议—导拨”的高效课堂模式之中,引导学生发展多元智能、提升各项素质。
学习“文+体”,选择多元化
        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的互融沟通使得运动员、体育生、文化生都拥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实现了运动员有学习保障、体育生有专业特长、文化生有体育爱好的“文+体”模式。


        运动员日常学习,提高文化水平。体教结合后,运动员在非训练时间与其他非运动员学生一同学习,一同吃住,从文化学习到生活习惯上都得到保障。据调查显示,自起始年级进入九中文化生课堂进行学习的运动员学业水平测评明显高于只在体校进行过文化学习的运动员。因为教学环境与普通学生无异,运动员的行为习惯养成都具有了更好的平台,这显然也更有助于运动员人格的成长,为其今后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体育生加强训练,助力高考单招。通过体育训练,新余九中逐渐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体育生队伍,目前学校拥有田径队、足球队、排球队、篮球队等。体校进入后,校园的场馆资源得到极大的丰富,训练的专业水平也有更高的提升,这也帮助体育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出色的水平。
        文化生参与选修,培养体育素养。在普通课程中增设选修课,如摔跤、举重、跆拳道、足球、排球等。开展“奥运项目进课堂”的活动,由体校专职教练员兼任学校体育教师,开展项目推广,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体育专业水平。大力推进体育特色大课间活动,青春友谊圆舞曲、太极拳、兔子舞、武术操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体艺项目走进学生的课间生活,让学生在锻炼之余愉悦了身心。搭建JZ俱乐部平台,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体育社团活动。引进了社会力量办学,通过智博俱乐部等体育训练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也是国家推广阳光体育的应有之义。
升学“专+高”,输出双通道
    新余九中和新余市体校的强强联合,使得运动员学生和非运动员学生既能融入一体,又能各有专攻,营造出“体育人才重点培养,体育氛围全面营造,体育爱好人人参与”的宝塔式“专+高”输送人才模式。
        政策倾斜,保证专业一贯性。在生源选拔方面,采取“小学培养苗子,初中开辟通道,高中给予机会”的方式:新余九中联合新余市铁路小学,从小学阶段就开始重点培养体育素质优秀的后备人才,使其能得到一贯式的训练,实现了小学和初中的无缝对接。同时,新余九中摆脱了学区的束缚,通过针对体育生的单招政策使得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能够直接进入九中学习,也使得学校能最大程度选择体育后备力量充实专业队伍。而进入初高中阶段后,体校教练也可以直接从普通学生中挑选高素质的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也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平台。
        毕业双轨,关注成长一致性。从人才输出方面,采取“高水平进入专业队伍,普通生进入体育高考”的输出模式,一方面保证训练中表现优秀的运动员能够充实进入国家的后备队伍,参与体育竞赛和选拔。另一方面,为拥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开通直升模式,保证运动员毕业选拔后可以进入九中的高中学习,实现了初中至高中的对接。同时,从运动员与体育生之间进行相互切换,通过高考单独招生的训练方式进入大学进行深造。
        通过把体校建在中学的模式,让运动员的学习生活得到保障,为其毕业选拔提供出路;使体育生的训练成绩得到提升,为其高考单招提供助力;为普通学生的爱好开辟平台,为其全面发展增添机会,从而实现了从训练普及到锻炼的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可能。
 此论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教体融合:普通中学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7PTYB0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