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儿童的教学资源一直是外界社会关注的重点,而其中留守儿童又很难得到父母的学习陪伴,因此在多种学习素养和习慣的养成方面较为困难。其中尤其是资源条件有限,而导致农村留守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更为困难,然而在目前大信息时代,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成为了目前语文教学中的要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留守儿童;阅读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学生很难在小学前养成阅读习惯,过去很大程度是由于资源有限,而目前虽然通过各种电子设备可以在网络上寻找资源,却因为父母等周围环境的影响,更多情况是用来游戏和视频。因此引导学生培养更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成为了农村语文教师的重要目际,因此本文就如何根据现有条件帮助学生加强自制力,且在长时间内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展开分析探讨。
一 农村留守儿童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理解力思维方面的限制
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般是思维性循环,也就是读书少,就会出现读书难,读书难就会进一步导致学生读书少。这也就是说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由于阅读量较少,难以理解书中的内容,那么这一困难就会造成学生无法进行读书,进而对于书本的内容接收程度就更少。而目前更多的电子设备引入农村.更多学生倾向于电视和手机的视规和音频。
(二)资源的匮乏
较之于电子阅读可能会带来的诸多问题,实体书阅读的确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虽然目前社会各界大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并且捐赠了较多的书籍,然而却实际上仍然存在着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这一教学资源不足,并不是从总量上来说,而是从教学资源的分类上,比如说在教学小学课文《静夜思》后,应该进行诗人李白其他诗篇的拓展或者相同的乡愁诗阅读等等,然后实际上这一点由于资源限制而根本达不到。
(三)学生自制困难
目前在电子信息时代,由于课堂时间和课外活动占据大量时间的同时,学生就更倾向于在身心疲惫时使用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进行娱乐,较少能够进行课外阅读,而在电子设备上进行课外阅读就更为少见。此外习惯的养成是需要監督来帮助学生引进行的,然面留守儿童大多缺乏父母的监督,因此就使得这一习惯培养更为困难。
2提高农村留守儿童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2.1课堂上多关注、多鼓励,埋下热爱阅读的种子
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家庭,教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多给予孩子关心。孩子的爸妈信任教师,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教师,教师不仅在学习上要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中也应该多加关心和爱护。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学习上的无助、情感上的思念、生活上的单调等渐漸会形成一种压力,给留守儿童心理上造成一种自卑感,带到课堂上,往往表现为沉默寡言、无精打采、很少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等。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关键还是要从课堂入手,在课堂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注和鼓励。教师要在课堂上把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让给留守儿童,并结合实际情况予以表扬和鼓励,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2根据留守儿童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
读书一定要有选择性,一定要懂得挑一本好书。一位哲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观念,甚至影响人的一生。选择好书犹如沙里淘金,因此教师在指导留守儿童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尽到甄别、筛选的责任。然而,光有书还不够,给孩子读书万卷,孩子也可能收获寥寥,这就要求教师还要教会孩子读书的方法,即如何把书读好,读书不要被书完全同化。阅读书籍犹如结交朋友,必须慎重选择。教师还要根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特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的阅读书目进行甄别和挑选,帮助孩子选择出适合自己的阅读书籍。
2.3要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做笔记。做笔记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整体的把握。做笔记的方法很简单,可以使用带有鲜亮颜色的笔标记,也可以用特殊的符号进行标记,如画波浪线等。做笔记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即评价式笔记、疑问式笔记、总结式笔记、感想式笔记和抄录式笔记等。具体来说,评价式笔记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评价;疑问式笔记是对不理解的内容做出标记;总结式笔记是用自己的话对文章进行总结;感想式笔记是在阅读之后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抄录式笔记是将自己感觉精彩的句子或词汇抄录下来。这些做笔记的方法对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教师一定不能忽视。
2.4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为学生制定正确的阅读目标,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来规范学生学习,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尽量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比如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二年级有古诗《咏柳》,《村居》,教师在教授古诗之前,可以为学生们范读一遍古诗,之后在让学生齐读古诗,紧接着让学生们思考一下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此时此刻需要教师为学生讲解一下诗人的背景故事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后让学生们小组进行探讨,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背诵的问题,小学生可能对学习存在主动性不强的问题,我们教师需要适当的提出教学要求,那么背诵就是一个非常合适且非常常用的话题,对于文章的诵读是最广泛的教学手段,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古文云“曲不离口”,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教会学生有情感的诵读,教师的领读要注意朗读是否正确吐字归音、断句要准确,要有感情的进行发声,带给学生们以真情实感,让孩子们领悟阅读的魅力,让文章上面的文字活跃于脑海中,在教室,却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和教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为教师好的领读实施,学生的朗读功底就会更好的提高;在我们绘声绘色的诵读下,可以把没有色彩的书本文字形成影像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呈现,很好的把握文章的要点。在语文课上进行诵读不仅仅是让学生们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让学生们对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产生兴趣,进行了解,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渗透进语文的教学生活,让学生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通过阅读形成的对情感得升华,对三观的改变,这就是语文的意义所在。
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并不是在学习能力上存在欠缺,而是在学习环境、资源和家庭监督方面有着难以弥补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细心的发掘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解决,相比于一味的进行要求和管制来说。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引导 其实是更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亚军.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探析[J].学周刊,2020(21):65-66.
[2]张青.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学周刊,2020(21):67-68.
[3]杨春梅.浅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20(2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