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代玉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建议”中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建议”中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对于此,可将思维导图适当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以直观的方式,将多重思维显性化,符合大脑的运作模式和思维记忆的特性,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应用
        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一般比较表层,其思维特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和概念性较强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难以理解或者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而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可视化的特性,它凭借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的连接,将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结构图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因此从思维导图上,我们能够很明确地看出课文的主要结构和层次,帮助学生整体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段落、重点等,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性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抽象思维。       
        思维导图以其思维的发散性,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导图是按照人脑的思维方式由一个点出发引出无数个分支,以联想和想象为中介来不断地发散和拓展。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和概念去指导教学,就是在学习中不断地引导和培养学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在以下四个方面:课前预习、梳理巩固、课后复习和习作教学中。
一、在新课文的预习阶段
        思维导图既可运用在单元课文的整体预习上,也可运用在单篇课文的细致预习上。学生可先参照单元导读板块,了解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主题和单元学习目标,找到单元课文中可以整合的内容相似点,加以归类。重点内容要做明显的标记。
        关于单篇课文,可以先想想这篇课文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中绘制出来,再根据教师的预习提示来打开自己的思维,绘制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将自己对课文的猜想及感兴趣的问题绘制在思维导图上。这样,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可以对自己原先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正和补充,进一步完善自己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 
二、在知识点的梳理巩固阶段
        俗话说:“学会了总结,就学会了学习。”现实是,学生没有知识系统,一般只是通过不断做练习来加强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和掌控度,可以说是事倍功半。其实学生也知道知识点需要整理这个道理,可为什么就是没有行动起来呢?一是没有充裕的时间,二是没有合适而感兴趣的整理方法。传统的整理模式比较机械单一,学生容易觉得乏味,自然缺乏动力,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笔者在安排学生自读第16课《奇异的琥珀》,并绘制思维导图时,发现孩子们读得非常用心,他们在尝试着寻找自己的关键词(告诉他们不要超过七个字),他们在用心地绘制着思维导图。看的出来,一些东西比较喜欢绘画,画的导图自然也漂亮;有的同学不会绘画,但画的分支很有创意。
        思维导图用色彩、图画、代码和多维度来加以修饰,增强效果,使学习过程显得更有趣味,更美,更有针对性。这些反过来又增强了创造力、记忆力。正因为思维导图的特点,形象直观,所以适合小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和实践。


三、在语文学习的复习阶段
        从单元复习到专题复习,从平时复习到期末复习,教师常感叹复习效果不够好,学生掌握知识点不牢靠。如果让学生自己复习整理学生又无从下手,复习效果也不好。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有针对性地完成专题的复习任务,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让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绘制同一主题的思维导图。在绘制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头脑风暴”式的操作模式,并在小组活动中锻炼合作的品质。复习时可以尝试带领学生去思考:老师课堂上经常会问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我们通常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总结的呢?学生一般会回答:词语、句子、过渡句、结构、顺序、故事等方面。复习时可以以这一课的课题为中心点,将其它方面作为分支,进行相应的复习。
四、在语文习作教学中
        一篇好文章,应该是一篇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文章,而要让文章有灵魂,必然要进行细节的描写,突出特点。这个难点便是东尼·博赞在《博赞学习技巧》中提到的 “写作阻塞”。怎么办呢?将这个“写作阻塞”作为一个主题,另画一幅思维导图,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笔者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习作《菊花》。
        师:同学们,思维导图有助于发散我们的思维,大家还记得周末我们写的《菊花》吗?如果老师在黑板的中央写上“菊花”二字,你能想到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吗?
        生1:形状。
??师:好,形状,那我们扩充出去一个“形状”,那么形状是千姿百态,有的是怎样的,如……;有的是怎样的,如……(学生依次说出了自己看过的菊花的形状)。
        生2:颜色。
        师:(引导)
        利用发散思维,学生依次说出了菊花的形状、颜色、功效、品种、产地、香味等,说着说着,他们特别的兴奋:“哇,原来可以从这么多方面来介绍菊花啊!”                                        此时此刻,他们好像一下子有了方法,有了记录的点。
        思维导图可串珠成链,变形散为神聚;亦可纲举目张,化繁琐为简约;可横连纵比,出新意于说理;亦可文意兼得,见妙趣于笔墨。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给学生更多自由的想象空间,也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创造的特质和生命的张力,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作文教学·序言[M].天津:新蕾出版社,1984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博赞学习技巧[M].卜煜婷译.北京:化学出版社,2015.1
【3】罗文君.“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
【4】王立根.思维导图:作文构思的有效工具[J].福建基础教育 研究,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