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承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压力.学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社会生活环境的压力.由于学习基础水平,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厌学表现上存在心理方面的原因,研究他们存在的心理因素是在学校,家庭还是在社会成长环境方面,只有找准存在的问题给予对症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逐步摆脱学困生这个泥潭.
关键词:学困生 教育对策 特俗群体 心里障碍
学困生是学校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学习成绩不如人意、经常遭受家长、同学、甚至老师的冷眼,稚嫩的心灵受到摧残,留下点点创伤,对学习的厌倦、畏惧和紧张也与日俱增。所以,如何看待和帮助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克服困难和障碍,提高综合能力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学困生心理障碍表现。
教学的实践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困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以下心理障碍。
1、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由于学困生学习成绩差、家长埋怨、老师指责、同学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我不如人”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氛围中,对学习丧失信心。
2、具有胆怯心理。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讥笑。结果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3、具有压抑心理。多数差生也想把学习搞好,家长也希望他们成才。但由于基础太差总是学不好。于是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常常陷于痛苦忧伤难以自拔的心境之中,情绪波动,性格浮躁,导致悲观消极的压抑心理。
4、具有逆反心理。由于差生得到的常常是批评、指责和嘲讽,因此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二、学困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生理因素:小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既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也有不少消极的心理活动。学困生和一般学生相比消极心理更多一些,对自己往往缺少正确的认识与评价,他们中有的调皮、贪玩,自制、自控能力差,上课坐不住,有的身体瘦弱、缺课较多,学习跟不上,有的学习方法不当,还有的智商较低,接受新知识能力差,以至于产生心理障碍。
2、性格因素:一般来讲学困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遇到问题不愿意与他人沟通。因此这些学生更容易产生忧郁、猜疑、自卑等病态心理。
3、家长因素:家庭是一个人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教育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果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对孩子的心理有一定影响,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过分溺爱,会使学生养成消极的心理,如果家庭不健康或气氛不和谐,孩子生活在不安定的环境中心理也会发生偏差。
4、学校因素:现行的教育多数教师重分数重升学率,所以一般来说教师对学困生指责多、鼓励少,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学困生极易产生自卑对抗心理。
三、学困生教育对策
针对学困生学习心理上的以上障碍,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帮助学困生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1、注重情感、拉近心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的学习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接触的一个过程。”教师只有捧着一颗真诚的心走进学困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去了解、去体会、去发现,才能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困生的情感交流,课堂上给与慈爱的目光、发自内心的微笑,作业时俯下身子及时和蔼地进行指点,课余时间同他们进行朋友般零距离的平等交流。
2、帮助学困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由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常是自暴自弃,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对学困生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定期或不定期地找他们谈心,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打破心理定势,重拾自信。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重新找回自信。
3、定期作学习方法指导
由于学困生志向水平低不能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定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作学习方法指导。例如:语文、品德与生活等科目需要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文字和图片材料的能力、核心问题整合能力和书写能力等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强这方面引导。
4、开展一帮一活动,建立学习上的伙伴关系 。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天对班里的学困生都一一过问是不可能的。但是多数的学困生对学习都缺乏自觉性,如果不经常关心他们督促他们,他们是不会自觉学习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将1个学困生和1个优等生配搭在一起,使他们座位相邻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关系。给优等生规定三条任务: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督促学困生按时完成作业;给学困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同时给学困生也规定了三条要求: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必须虚心向优等生请教;要自觉地接受优等生的监督;优等生介绍的学习方法要认真地做好笔记并在学习中实施。
5、发挥心理辅导课的优势激发上进心。
充分利用班会课、队会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课。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前途教育、自信心教育、挫折教育、爱心教、勇敢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列举典型、活生生的例子,如中国伟人、战斗英雄、抗洪英雄、抗震英雄、2008北京奥运会冠军、残奥会冠军、神五神六神七航天英雄,叙述先进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让学困生从英雄们的身上得到启迪、得到熏陶、受到教育、从而激发他们走出心理障碍的阴影。
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不是短暂的,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教师应该用心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温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源自心灵的抚慰,逐渐融化心底的坚冰,消除心灵的障碍、幸福、健康地走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1.刘海燕. "学困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4, 000(006):14.
2.王志红. 学困生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 宁夏教育, 2010(2):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