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世界进行碰撞的过程,高效率的阅读者更善于捕捉和利用文章的各种“线索”来对其意义和内容进行预测,提前在头脑中建构,把原本平淡无奇的“感受式”阅读转化为“思考性”阅读,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预测;方法
预测是一种自然存在的阅读心理,儿童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无意识地运用这一策略。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个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节课的目标是教给学生预测方法,既可以从感兴趣的情节预测,也可以从有疑问的地方预测;既可以联系文本线索,如题目、插图、课文内容等预测,也可以联系知识累计、生活经验预测。培养预测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将这种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转变为一种有意识的阅读策略。并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主动地进行预测。这有利于呵护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初始期待,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
一、关注单元目标与语文要素的双向落实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和基本技能,是统编教材的创新编排之一。统编教材三年语文上册的第四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是本套教材首次出现的、以阅读策略为主线构建的学习板块。本单元旨在指导学生在几篇童话的学习中,尝试“预测”这一阅读策略,掌握基本的预测方法,这是单元学习的目标。
从课文编选序列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首篇课文,唯一一篇精读课文,相当于“例题”,教好例题,学好方法,更好地掌握预测的能力,才能学好后两篇略读课文,更好地完成“练习题”。因此,这堂课务必要让学生打通以往经验式预测与本单元有意识预测之间的路径,让学生在未来阅读中科学预测,形成边读边预测的阅读习惯,体验预测更多的乐趣。
虽然预测为学习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对课文本身的教学,课文就是教学的抓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用好这个例子,为教学服务。通过重复性的语言结构预感到故事将出现的情节,让学生慢慢体会到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有依据的。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反复出现的情节,寻找故事情节推进的“规律与套路”。 让孩子在倾听与表达过程中,感知语言的具体性、连贯性和完整性,从而实现由学到用的转变。
二、关注学生归纳的梯度,实现由学到用的转变
(一)文本的梯子要用好。
关注文本特点,建立起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及学习主体间的“对话”,才能更加切实地提升能力,落实教学目标。
课文旁边的批注,就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一把“梯子”,把批注研究明白了,学生自然就走进了预测方法的指导情境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这为学生后续个人预测奠定了基础。我在上课初始便从文本特点入手,引导孩子借助批注,思考与交流:“预测”是什么,怎么预测。
(二)方法的梯子得搭好。
1.从具象到抽象的梯子。
从“批注”到怎么“预测”,学生通过个人学习和集体交流,获取信息、梳理信息,最终获得“预测”方法,这是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也是从学生的发现、感知、思考、交流中获得的。
2.从阅读到表达的梯子。
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主动地进行预测,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阅读兴趣,也培养了孩子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同时,整合本单元后的习作,着力完成从读到说的训练,把预知结局的简单预测,变为把“故事讲下去”的完整预测,这既有利于呵护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初始期待,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更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可谓一举几得。
3.过程的梯子不能少。
预测是学习任务,课文就是教学的抓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用好这个例子,为教学服务。通过勾选圈画,利用文本重复性的语言结构,预测故事的情节走向、最终结局等,让学生在过程中感知: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有依据的,这是在寻找故事情节推进的“规律与套路”,更是在有理有据地预测。三年级学生由读到说,把故事讲下去是有难度的,我设计了讲故事的提示卡,让孩子在倾听与表达过程中,感知语言的具体性、连贯性和完整性,从而实现由学到用的转变,降低了难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与体验,让学生经历一个充满兴趣和探究的学习过程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强调“情境与具象、操作与体验、对话与省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互动交流,让预测成为伙伴共读的有趣方式。小组内交流发现预测的方法,小组内交流预测故事情节等。这一分享交流的过程,把孩子作为课堂主体,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是预测的参与者、执行者,更是预测方法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从而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趣味和快乐。预测的方法也不再是“支离破碎”的感性认识,而是在梳理和提炼中走向理性与科学。
参考文献:
[1]于伟 .率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