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要求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课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重视阅读,有助于学生自主识字、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提出了这个课题,希望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孩子的课外阅读,丰富文本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谓“课内外阅读衔接”,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将其运用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即在课内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和阅读范围,使阅读和社会生活相联系,让阅读深入学生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综合素质,即培养整体阅读、深层剖析、理解阅读材料、快速获取知识信息、在阅读中创新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当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一部分。
一、研究低年级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重要性
新课改实施以来,阅读的确被提到了较重要的地位,但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却仍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阅读就是“学教材”,只重视教材中篇目的学习,而忽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只重视课文的分析,而忽视课外相关内容的渗透;只重视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存在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这样的阅读费时低效。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现状确实令人堪忧。我们必须要开放课堂,以课内学习为点、课外阅读为面,将课内、外知识与方法和谐衔接;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适当整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我们正在使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也对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要求,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十分重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但我们课本里的阅读内容较少,对加大阅读量来说太困难,所以引导课外阅读,扩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对课外阅读进行系统安排,致力于开发课外阅读资源,把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这就需要做好课内外阅读扎实有效的衔接工作。
二、低年级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教学策略
(一)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动机制
1.营造“晨读”风景线。
诵读经典,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为了营造书香校园,二年级学生早读进行“诵读经典古诗”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彰显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每月每班设立1节“课外阅读赏析课”,一节“古诗鉴赏课”。
课外阅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寓言就是其中一种。寓言以短小精悍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学生来说,通过阅读寓言故事可以获益良多,因此,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拓展寓言故事。
古诗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感情,以“古诗鉴赏课”《走进古诗的春天》为例,教师提前两周布置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到大自然观察春天,感受春天。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体会春天的美好。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春景的美,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形成语感。
3.利用午间活动及每周一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因此,我们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4.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或每天“聆听阅读”五分钟。
亲子阅读是一种亲子相处方式,亲子阅读不只是为了孩子自主阅读做准备的,而是一段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一起相处一起增进了解的美好过程,因此,我们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
(二)加强校本阅读课程的建立和研究。
1.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组织参观和讲座,探讨有利于课外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进行反馈调查和对比分析。
2.建立“阅读记录卡”。
3.撰写案例、分析和反思。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评选班级“读书小明星”。
评选班级的“读书小明星”,鼓励喜爱读书、热爱写作,乐于与大家交流分享读书的快乐的孩子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其他学生热爱阅读,增强对阅读的兴趣。
2.评选班级“小诗仙”。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二年级举办“我是小诗仙”古诗文诵读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增加自身人文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习惯。
3.评选书香家庭。
培养孩子读书,浓厚的文化氛围很关键,作为家庭成员每一份子我们都要使自己成为“参与者”,坚持陪同孩子们一起读书,交流心得,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去影响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4.举办“经典诵读”汇报活动。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情感、精神、心理的结晶。它凝聚着中华五千年的智慧和人文精萃,是中国文学的核心。为了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素养,陶冶情操,传承和光大中华优良传统,养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在二年级举办了《千字文》经典诵读汇报活动。
(四)分年级编写课外阅读链接篇目。
我们课本里的阅读内容较少,对加大阅读量来说太困难,所以引导课外阅读,扩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对课外阅读进行系统安排,分年级编写课外阅读链接篇目,把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们阅读的东西比要记住的东西多两倍,甚至多四至五倍。如果我们真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中醒来,成为青少年的挚友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大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②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温儒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一年级上下册、二年级上下册)
③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一年级上下册、二年级上下册)
④ 《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黄山书社,2016.12(一年级上下册、二年级上下册)
⑤ 《学海无涯“读”做舟——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与整合》,杨晶,当代教研论丛 ,2017.02
⑥ 《书海无涯“读”作舟——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探究实践》,吴丽芳,课程教育研究,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