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当下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关注话题,涌现了许多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定位发生了变化,相应的教学方法、课堂布局也不相同。本人针对小学三年级的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对于小学语文来说,阅读教育是重中之重。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不仅能提高他们对母语的掌握能力,同时也是未来学生发展和其他科目学科学习的基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出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小学生的情感,抛弃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将自身理解强加于学生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一、个性化阅读的内涵
所谓的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通过教材或书面文字中获得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具有个体差异的;它是一个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里交流过程,这一过程蕴含学生鲜明的个体特点;它是一个教师引导、探究、理解、评价与鉴赏的过程,这一过程给每个学生带来的文化、生活、感情以及审美积淀是不同的。
二、三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分析
三年级语文课本内容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内容有课文、写作、练习三部分组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这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交流的环节。同时,教师也要先行阅读教材,与文本作者进行交流,提升对课本的把握程度。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预习,确定课堂教学的重心。具体的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个性化阅读氛围的营造
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构建相应的阅读氛围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专注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他们喜欢的文章节选,从中获得独特的体验。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组《燕子》这篇课文的讲解,下册教学刚好是春天,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景色,同时阅读课文,使学生能融入文章氛围内,同时通过反复阅读,更容易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比我单纯的口头分析更加容易接受。
(二)教师找准教学定位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定位是引导者,因此个性化阅读也是教师起到主导作用的,但是主导也是要适当的。
在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偏差较大的理解、甚至是错误理解,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解开他们的心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观点;对于学生大体正确的理解,教师不必再强加其他思想。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通过疑问获得多角度的理解,有利于加深学生思想,提高个性化阅读教学质量。
(三)确定学生主体地位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发展出的一种素质教育方法,因此其教学主体是学生。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学生应有阅读选择的权利,课本上也经常给出“选择喜欢段落阅读”这种任务,因此学生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是自主的,可以根据其自身兴趣进行阅读选择。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秋天的雨》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有些学生会选择描写颜色的段落,有些学生会选择描写气味的段落,我组织选择不同段落的同学合作朗读。由于学生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段落,因此获得印象是最深刻的,同时学生更加能领悟这段内容的文字叙述艺术,进而有效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选择想要达到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我还把课堂学习空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对于合作学习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也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内容打破正常的课堂秩序,让学生自由组合,这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通过伙伴之间的讨论、合作阅读、辩论等形式提高个性化阅读教学水平。
(四)拓展阅读
一定的阅读量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质量保障,单纯的课本内容阅读是很难使学生们的阅读水平获得很大提升的。因此,个性化阅读不能局限于课堂阅读,同时也不能局限于课本,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组《荷花》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推荐叶圣陶先生的其他优秀作品,以供感兴趣的学生阅读,从而拓展他们的阅读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一种颠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它重新定位了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同时能获得比传统阅读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阅读能力,是能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的的高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秦雨.浅析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现代交际,2017(13):163.
[2]孔祥英.小学第二学段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32):33-34.
[3]牛卫红.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讨[J].毕节学院学报,2012,30(07):97-100.
[4]李雪盈.论小学三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