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现象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陶晓华
[导读] 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由来已久。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该问题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摘要: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由来已久。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该问题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在各方面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现象更为严重。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农村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的危害,并分析农村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现象的原因,最后探讨农村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现象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建议
导言: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政策的倾斜及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农村幼儿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力争普及农村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中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制约农村幼儿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此问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为此,本文就针对农村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现象及建议展开探析。
1 农村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的危害
1.1 对农村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
        1.1.1 妨碍幼儿的身体正常成长
        在幼儿时期,儿童的身心尚处于稚嫩期,也是身心发展较迅速的时期,只有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才能有利于幼儿的身心正常成长的需要。小学化现象一是小学化的学习任务使儿童易产生身心疲惫,二是小学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对幼儿的身体正常发育有消极影响。如不正确姿势、体态、过度用眼等,对幼儿的身体发育会造成潜在的危机。
        1.1.2 损害幼儿的智力发展
        幼儿时期的智力特点主要是以具体形象化思维为主,幼儿需要从生活中通过感知获得大量的感知形象,以记忆表象的形式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枯燥,会导致幼儿缺乏思维的积极性,也由于感知形象的贫乏,也会对其智力的发展造成阻碍,特别不利于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1.2 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不利
        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是造福于农村社会的一项公益性事业,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农村幼儿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水平比较低,存在着诸多问题。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现象的蔓延与流行若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主流倾向,农村幼儿教育会强化农村基础教育落后于全国水平的现实,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产生不利影响。从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视角,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会导致教育质量全面落后、低效,家长会把孩子想方设法送到城市幼儿园,最后形成农村幼儿园有园无生的局面。
2 农村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2.1 家长思想意识传统化
        虽目前教育各方面指标都提升了,但大多数家庭的教育理念依然陈旧,有些家长本着“从娃娃抓起”的想法,总想让孩子提前涉及小学知识,所以大部分农村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不断强化对幼儿教育的力度,在课程教学上出现偏、难、深等特点,大大超出了幼儿的能力范围,在这种状况下幼儿极易形成厌学情绪。实际上家长这样重知识的行为,会对孩子心理和思维意识启发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对幼儿综合智力发展产生不可弥补的缺陷。
2.2 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较低
        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存在很大的不同,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更多的耐心,有些教师长期从事幼教工作,难免会出现一些职业倦怠、教育观念落后等情况,在课堂教学中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让幼儿玩一些意义性较低的活动。所以这需要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学习,采取有趣的教学方式,而不是过多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讲解。就当前农村幼儿园整体教育情况来看,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模式和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2.3 幼儿教育系统有待完善
        有些小学会通过“入学考试”的形式检测幼儿智力发展水平,所以导致部分农村幼儿园沿着“小学化”的道路越走越远。

如有些小学在课程安排上的不合理现象,孩子在幼儿园已学习过的知识,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不再系统进行交接,这就会造成没有进行小学化学习的幼儿跟不上教学进度,从而给幼儿心理造成严重的落差。造成此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系统还不够完善,政府在幼儿教育这块的监管力度不够。另一个原因是每个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有所不同,也导致了幼儿园教育水平的整体不均衡,缺乏正确的理念指导,形成了幼儿园教育商业化的局面。
3 农村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现象的建议
3.1 加强宣传,改变家长的错位观念
        幼儿园方面应联合社区、村委会等单位,定期集中开展育儿讲座,采用“互联网+”的方式建立家长交流平台,通过发放资料、视频、小学化危害的案例等方法向家长和社会传达先进的育儿观念。让家长能认识到幼儿学前阶段小学化的危害和对幼儿自身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扭转家长错位的育儿观念,破除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抢跑”心态。从长远的视野出发,用更科学的方法对待幼儿的成长。正确认识到幼儿的学习方式,认可幼儿园中对幼儿的正确培养行为,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以平常心去对待“超前”儿童。帮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为幼儿将来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3.2 开展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育部门和幼儿园应经常针对幼儿教师的意识和专业素养进行培训,根据不同教师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建立起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转变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理念,加强理论培训,纠正其专业理念的理解偏差,充分了解不同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活动。
3.3 坚定信念,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园方面联合小学一年级开展幼小衔接活动,开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的对话平台,针对幼小衔接中的问题进行探讨,调整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方式,幼儿园方面明确应教育幼儿做哪些入学准备,小学教师理解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形成幼儿园和小学有效衔接、合作共赢的良性循环。宣传学前教育阶段的任务,减轻大班幼儿的学习负担,为大班幼儿上小学做好准备,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体验小学生活。培养幼儿对小学的向往和认识到上小学与幼儿园的区别。地方教育局对农村幼儿园坚定信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的学习,进行统一严格的去“小学化”治理,从源头上破除“小学化”倾向,还幼儿一个轻松的童年,让幼儿在游戏中生活中学习经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3.4 增加政府经费投入
        我国城乡幼儿教育发展差距显著,并且差距不断扩大。只有不断增加政府投入,才能改变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差、幼儿教师待遇没保障等一系列的问题,才能为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创造条件、打下基础。《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中指出: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条件,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幼儿园要创设多种区域活动空间,配备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和幼儿读物,为幼儿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索提供机会和条件。这些条件的创设,没有政府的投入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完全靠政府投入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应是公办园以财政投入为主,民办园给予部分投入,即根据民办园的盈利情况作适当投入。
4 结论
        综上可知,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现象日益凸显。此现象是由家长思想意识传统化、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较低以及幼儿教育系统有待完善等原因造成的。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是造成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低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改变家长的错位观念、开展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坚定信念,做好幼小衔接以及增加政府对农村幼儿园经费投入等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才能推动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2016.
        [2]季文娟.警惕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J].2018.
        [3]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