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新课改不断推行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关注越来越高,教育事业也逐渐成为国家各项视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对于小学数学来讲,高效课堂的创设,不但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数学知识的掌握,也是促进学生全面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的统一追求。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校课堂研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措施
引言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的深刻影响,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导致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差甚远,不但影响教师自身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会阻碍学生自身的发展。而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创设高效课堂,完成对于小学数学的改革。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师自身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导致课堂学习环境较为压抑。教师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向学生讲授基础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但是在传统模式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过于严厉,一旦学生出现无法按时完成作业或者是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就会给予学生严厉的惩罚,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一定的惧怕心理,且自古以来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印象都是高高在上且没有亲和力的,在长时间的相处下,学生就会逐渐不敢表达自己的观念和看法,限制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创造力和积极性,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依据教材更好地开展备课和预习工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主要运用在课堂预习阶段。每节课堂教学正式开始前期,教师都会带领学生开展预习环节,既能让学生完成对于上节课学习知识的消化,增强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提前接触到课堂教学内容,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课堂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想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就必须做好课前的备课和预习工作。在预习环节内容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且深度的解读,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并提炼出其中的各个知识点,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更轻松的开展学习工作。这一过程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对于教师自身的备课质量要求极高,不但需要其完全熟悉教材,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为学生规划好学习的方向,也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合理选择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预习环节中。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图形与变换》一课时,在备课环节,教师需要针对教材内容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剪刀和卡纸工具,并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开展“自制图形”的小游戏,比如让学生利用卡纸剪出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然后自主进行图形的组合,看看能得出几种组合结论,从而利用这种实践形式的课前预习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利用相关的教学情境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背景下,基础要求之一就是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从而更好的实现自主学习,而教师则需要对自身的角色完成转化,由课堂的绝对主导角色逐渐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帮助学生更好的通过自主学习环节来完后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本就是学习的核心,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内容的选择需要基于学生的个人发展特点出发,围绕学生建立起课堂教学体系,确保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满足当下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这才是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基础条件。而教学情境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近年来逐渐受到众多教师的依赖,其不但能够将部分较为抽象化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形象,助于学生对其进行理解,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分数的大小》一课教学时,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模拟情境: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假设一个班共有30个学生,那第一个小组2个人,第二个小组5个人,剩下的23个人为第三小组,将每个小组比喻成体积、质量相等的蛋糕,分别从三个蛋糕中取出一块,既1/2、1/5和1/23,让学生找出哪一块的蛋糕比较大,这样的情境不但将分数知识简化,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课堂中开展生活化的趣味探究活动
新课改的基础要求之一就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从而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教师通常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导致学生大部分时间内只能被动的进行学习,从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而数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且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得数学问题,由此可见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开展相关生活化趣味活动的形式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克和千克》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展“发现生活中的克”为主题的活动,要求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带有“克”质量的物品,如面包、方便面、瓶装水等,然后引导学生依据物体包装袋上给出的物体质量来计算其他物体的重量,如方便面的面饼质量为60克,整个方便面的质量为65克,那剩下的5克就是调料包的质量,以这种生活化的知识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总结: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境,利用高效课堂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岚.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20(23):41-42.
[2]徐业刚.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解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6):73.
[3]林凌信.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5):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