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型要求,传统的授课环节对学生的应试心态,逐渐演化为数学学科综合层面探究走向,致力于发展学生数学感知能力、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推动其核心素养加快形成。本文主要阐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方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解决能力;培养;应用;分析
引言:
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部门提出加强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推动其核心素养加快形成。这一举措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薄弱教学环节,加强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引导学生多视角、多维度感知数学学科真知灼见[1]。
1.基于思维发展构建教学课堂,完善学生分析能力、解决能力
良好的数学思维、数学观念是构建小学生分析能力、解决能力的核心要素,且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培养小学生解决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小学生思维发展。数学思维培养与数学理论教育存在一定差异,小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较为简单,其思维方式处于形象化阶段,主要表现于他们依托固化思想模式延展后续思维活动,因此,实施理论知识灌输,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据笔者不完整统计,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过于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灌输,从而采取主导的形式,仅靠讲授的方式构建课堂教学,会导致学生在面对数学知识中,思维存在一定局限性,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且这一举措,促使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在没有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导致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课堂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开展后续的教学内容,也不利于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升。鉴于此,数学教师应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强化小学生思维方式、思维方向。运用类比、推理等培养策略推动学生思维活动,加以客观评断,理论思维进行论证,加强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对问题理解得更为透彻。升华数学数学思维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位置与方向(二)》为例,此课主要在学生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空间有一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语言、路线等策略描绘出空间距离。基于理论构建教学内容,无法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转化,鉴于此,笔者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征,构建生活化教学策略,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基于生活因素体验,拓展自身思维能力。如:笔者利用“学校”为中心,利用学校周边建筑物实施还原,并在对应的空间位置上进行标记,利用标注的形式表面米数、距离,进而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因素类比思考,引导学生绘制路线图。
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加强问题难度,如:如何在不经历B点的情况下,走道C点,或如何从A点不经过E点的情况下最快、最短距离走到C点。这样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转化、类比、推理论证,进而客观看待教学问题,提高自身解决问题能力[2]。
2.依托具象化描绘,抽离庞杂抽象
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严谨性,小学生在首次面对数学知识体系构架中,思维不可避免形成一定抽象性,且过于繁杂的内容,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阶段人们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我国教育领域的结合日臻完善。从基础的多媒体技术辅导,衍生出多种基于信息技术支持构建的教学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具象化描绘,形象化抽象内容,简单化复杂内容,剔除数学传统枯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推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引导学生遨游在数学知识海洋中,肆意畅快地进行数学知识联想。以《图形与几何》为例,此课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领域,透过这一领悟教学,引导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技能、思想、活动经验。但此课内容存在一定抽象性,小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无法深刻体会几何知识学。因此,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加以形象化描绘,引导学生感知内容。线段、射线、直线都是较为抽象的平面图形,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较为困难,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的直线都是“有限”的,在学习中无法理解。如果学生面对平面几何时,引导重建知识体系构建,不仅无法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几何问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甚至于在重建前产生思维定式的负迁移,促使思维认知中直线与线段混淆不清。因此,笔者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呈现,引导学生认识抽象图像,加强理解,进而提高其几何认知水平、培养解决能力,为学生日后几何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思维发展,思想转化、具象描绘引领领教学重点,点明教学要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而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升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推动其核心素养加快形成。
参考文献:
[1]李佩刚,谭善娟.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60.
[2]马微.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