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教学是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提出来的,主要是指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活动,对学生进行听觉、视觉、运动、语言、感觉等各个感官的刺激,使学生亲身实践操作,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建立对课堂活动的深刻记忆。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部分或全部丧失语言和听力能力,视觉的观察力和动手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加强。因此,在听障生的教学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对学生进行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各个感官的刺激,以起到对听障生听力损失的功能补偿的作用,进而培养小学听障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多感官参与 听障生 数学课堂 有效性
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由于根据新标准编写的聋校新教材还没有完全发行,在现行聋校教材不太适应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我校从2013开始,尝试使用普通学校数学教材对听障生进行教学,听障生因听力缺陷,在认知、注意、语言等方面与正常学生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照搬照抄普通学校的教法是不现实的,也是违反特殊学校教育规律和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除了创造性地用好普校教材外,充分利用听障生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敏感性,给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进行听力补偿,也是聋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笔者从2013年开始,接手听障生的一年级数学教学,也就是使用普通学校数学教材的开始,除了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普校教材外,在充分体现多种感官补偿的原则下,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做了一定的探索,同时对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手段与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融合,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听障生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化静态为动态,将听觉信息转化为视觉信息。
缺欠补偿理论认为任何人在一个方面出现缺欠,那么会在另外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到补偿。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部分或全部丧失语言和听力能力,视觉的观察力和动手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加强。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视觉作用,将听觉信息转化为视觉信息,对学生进行听力补偿。在听障生教学中更多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功能,弥补学生的听力障碍。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和丰富多采的图片,形象、真实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对于用语言(手语)不能表达清楚,而又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利用教学软件等手段来完成,既回避了烦琐教学语言的重复而无效的使用,又使学生利用视觉直观地获得所学内容的信息,从感性上对新知识有了认识,从此攻克语言障碍这一难点。
例如:在教授一年级 “加减混合”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教材配合例题安排了情景图,目的是用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还在算式中用线标明了计算顺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数。教材这样安排对于普通一年级学生这样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对于语言匮乏,文字还没有形成的听障孩子来讲,单纯依靠这种静态的呈现,让学生去被动的理解画面的意思,就显得特别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对此,我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例题情景图制作成课件,用动态的画面生动的反映出湖里天鹅只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然后提问“看到了什么?”学生就很明显地看出“开始湖里有4只白天鹅,然后从远处飞来了3只,最后又飞走了2只。接着,教师通过分布展示让学生理解整个画面的意义:先用美丽的画面表示第一幅图,湖里有4只天鹅;接着教师将飞来的3只天鹅同时放进画面,再将其中的2只慢慢的移出画面。
这样通过视觉的收集到的信息,不仅让学生对动态情景非常感兴趣,而且促使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同时,能引发学生主动提出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算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这样通过生动形象的视觉阅读,降低了学生理解题目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充分利用学具,化抽象为直观。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和形的一门自然科学,要让小学阶段的听障生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中的数学符号表达式,学具的使用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动口数一数、动手摆一摆,不仅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增加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减少了学生的视觉疲劳度,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1――5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选取了4种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物品——铅笔、橡皮、糖、小红花作为教学工具。让学生通过对实物的具体操作来认识数,感受数的大小和顺序,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把糖和小红花奖励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在教授《比多少》这一部分知识时,新教材对《比多少》的编写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源是“三只小猪盖房子”这样一个热闹欢快的主题图,通过这样的故事场景,暗示出生活中两组物体相比较,有多有少,还有同样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但是,这样的安排对于刚刚入学而又缺少听力的语言听障小学生来讲是非常难于理解的,让学生从主题图中发现问题,更是难上加难。在这里我把教材进行了改变,用学生比较易于理解的摆一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物品摆一摆,例如:铅笔和橡皮、小棒和红花、两种颜色或种类不同的卡片等等。这种把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操作活动来理解,通过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降低了听障生理解的难度,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
3、通过游戏,利用多感官,化知识学习为活动体验。
游戏是儿童比较喜欢的一种活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增强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退位减法 “十几减9”这一课时。我借助课件,创设了一位魔术师在舞台上表演魔术的情境,魔术师一手拿魔术棒,一手拿帽子,魔术棒一点:变出9只小鸽子。魔术师:“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十几只小鸽子。猜一猜,我可能带来十几只呢?”这种游戏引起了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在“认识钟表”这一课中,我创设了“皮皮的一天”这一游戏。通过情境串联的形式将该形象贯穿本节课的始终。第一个情境:妈妈让皮皮5点回家,皮皮经常回家晚了,因为他不认识表,由此引出“整时的认识”。在人教版(2012)一年级上册108页的“用数学”这一课中,我把5种不同颜色的小动物打印出来,并配有5组精美的彩色背景图。教学时以“给小动物找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信封中请出小动物,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粘到背景图中,然后再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这样不仅留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且能出现多种信息,深受学生喜欢。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堂效果大大增强。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听障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符合听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符合教学的客观发展规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听力上的补偿,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不仅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学生运用多感官去吸收、去体验、延长注意力,加强感觉敏锐度,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慧.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 新课程(小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