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学霸--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调查分析与疏导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杨宝兰
[导读]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过渡阶段,很多青春期心理问题都在这时产生萌芽或得以发展。
        摘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过渡阶段,很多青春期心理问题都在这时产生萌芽或得以发展。本文是本人以本班一位学生因情绪失控,语言、肢体冒犯父母而引起母亲报警的真实案例,从问题陈述、分析及其对学生心理干预与处理方法,家长沟通等进行详细剖析。
        关键词:情绪  拉近心距  疏导心理  多元沟通   点燃目标
        一、个案基本情况
        马林,男,12岁,该生上课积极举手回答,各科成绩优秀;性格活泼,爱好打篮球,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与同学们团结友好,在班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尊敬老师,特别信服、听从本人的教导,可以说是一位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父母都是属于急性子的人,孩子不按母亲的要求去做,会控不住大声吆喝、吼他,而父亲一发起火来会动手打他。
        二、问题陈述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都让人满意,但是他父母却给本人反映了马林在家的表现与学校的情况截然相反。
        母亲反映马林脾气暴躁,一不顺他意就恶言骂母亲,摔门等现象,对父母不礼貌,直呼母亲姓名,看不起父亲,嫌弃父亲文化低。
        今年四月,马林用妈妈的旧手机上网课,刚开始还跟上老师课程安排。后来,家长发现马林刷视频,看小说而导致作业延交,家长多次劝说无效,父亲一怒之下,把手机摔烂,马林不满父亲的做法,也把父亲的手臂抓出血痕,因此,父子关系变僵。
        母亲未及时疏导孩子心里的怨恨。接下来的日子,还时常唠叨他的不良生活习惯,指责他作业拖拉、书写差等。
        一天,母子因这些琐事大吵大闹,马林控制不了自己,动起手打母亲,并说想杀了母亲,母亲立刻报警,让警察来教育马林,导致母子关系僵化。
        三、个案问题分析
        1.学生自身原因
   (1)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马林控制情绪能力差,使脾气暴躁,甚至打人,如果家长不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向正确方向发展,还会影响孩子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2)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希望父母过多的干预,更希望自己安排自己。父母过度干涉,他们反而反感父母的所作所为,甚至与父母对抗。
        2.家庭原因
   父母望子成龙,管教过于细微,管教手段简单粗暴,方式也是专制型。在家中,父母的话是圣旨,不听取任何建议,任何反对意见一律视作叛逆,采取强制政策手段,有时吼骂,甚至动手打。
四、个案辅导过程
   此案例问题涉及父母与孩子,因此针对他们,采取相应的干预与处理方法:
        1.个人疏导
        马林攻击父母的行为,主要是因为情绪控制能力差所导致,针对此问题,本人在他与母亲之事后进行了家访,与他进行详谈,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悉心引导。
        (1)肯定表现,拉近心距
        家访伊始,本人表扬了马林近期网课学习积极,特别在作文上。告诉他,他写的作文“给医护人员的一封信”“漫画作文--新冠病毒的申辩”内容真诚感人,而被投稿到相关公众号进行参评,马林笑了,还不忘感谢本人的指导。在欢松中,本人引导马林说出与父母平时的相处模式及其此次报警事件的原由。
   (2)疏导心理,宣泄情绪
        当学生遇到情绪问题时,教师应该学会理解学生,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给予学生正确指导,以助其正确宣泄情绪。
        本人细心聆听他将报警事件的来龙去脉详细道来,全程不打断、不评判,让他边讲述边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待他心情平伏后,与他一起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及不当行为会给家人和自己带来的伤害。指引他,当负面情绪上来时,寻找适合自己的宣泄方法,如跑步、打球、听歌或者找朋友、老师倾诉。


        告诉他,每个孩子在青春期成长的阶段,有时会掌控不了自己的情绪,犯一些小错误,是正常现象。犯错后,必须要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变,改变的措施是什么?
        引导他,正确看待两代人的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理解差异,尊重彼此的个性差异。同时也要反思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
   (3)多元沟通,突破屏障
        鉴于马林与父母的沟通屏障,本人建议马林采用小纸条、微信等形式,开诚布公地把自己对父母的看法、建议表达出来,言语要文明、圆滑,避免情绪失控导致沟通失败。
   (4)点燃目标,助力圆梦
        有目标才有动力。上学期期末,马林的成绩在班排、级排名均前列,3月份还收到市一所民办中学的录取入学通知。利用这契机,本人与马林在谈该校的教学模式时,了解到他理想中学是市一所重点公办学校。针对近况,本人指出他现在的学习态度欠佳,必须要端正态度,才有机会与别人拼学位,也坦诚告诉他,目前,他学习的最大绊脚石是手机、小说、电视。马林立刻向本人表态自己会更加努力,为表决心(我在家长同意的前提下),要求他将手机、小说、连接电视的电线统统交给本人代为保管,毕业试后返还,没想到,马林答应了要求。
        2.父母疏导
        通过分析问题的成因后,我与马林的父母做了深入沟通,建议马林父母尝试如下做法:
   (1)关心孩子
        学习固然重要,但孩子生活唯一的爱好、交友、人生价值观都很重要。家长可以利用吃饭时间,跟孩子分享一下自己的生活工作之事,这不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关心自己的学习,还乐于分享生活轶事,从中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尊重孩子
        父母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情绪化,给予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空间。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过程中需要一些时间,或犯一些错误。如果家长以权威把孩子塑造成为自己心里想要的孩子,一旦孩子犯错,会引起反抗。给孩子宽松的空间,当孩子犯错时,允许他有做错的感觉,让他在自己的规律上稳步发展,随之很多冲突可以缓解。
        (3)聆听心声
        冲突时,尝试召开家庭会议,邀请家人评理,发表见解。会议过程中,父母要做好示范 “不打断,不评判,不攻击”,创造一个从权威到民主的公平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不仅在说大道理,还在倾听孩子心声、建议,共同把问题解决。
   (4)勇于道歉
        当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时,勇于向孩子真诚道歉,不仅无损家长的尊严,还赢得孩子的尊重。如这次报警事件,虽然儿子有肢体语言冒犯家长,但危害程度不至于需要警方来处理,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一生的心理阴影,母亲可向孩子承认做法过于冲动,诚心向孩子道歉,缓解母子关系,消除孩子心理阴影。
   (5)寻求帮助
        教育孩子是一项学问,遇到难题时,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寻找解决的方法,也可以向朋友、老师、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万不得已下才向警方寻求协助。
        五、个案辅导效果
        通过家访详谈,马林与父母的关系不再恶化,双方都能用比较平缓的语言进行沟通。当然,他们之间的问题是多年形成的,报警事件是激化矛盾冲突升级的催化剂,一次家访不可能完全解决,只是他们都学会控制情绪,尽量将冲突降低。双方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上也无法做到完全一致,冲突还是不可避免的。
        六、个案辅导反思
        从案件看出,除了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父母也要掌握,才能更好地理解、尊重孩子个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让孩子成长成有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易法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5
        2.林甲针工作室著《中小学心理辅导N个典型案例-2版》--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7(2019.11月重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