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可以促进教学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小学生重要的学习科目,也是最基础的学习科目,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有重要基础作用。所以,教师更应该适应时代发展,将现代化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依托信息技术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文章先分析现代化技术教学的优势,然后探索如何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现代化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策略
一、现代化技术教学的优势
1.音像结合,让课堂更活脱。传统的静态教学,所有的知识传授都是文字形式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遇到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时,只能一脸茫然,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导致学生的兴趣度降低。然而,信息技术具有声音、图像结合的特点,能够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为学生展示出语文知识,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动态化起来,让学生对课堂学习非常热衷。
2.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教师讲的多,学生听得多,师生之间没有进行互动,教师不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然而,利用现代化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开展有效的互动环节,如希沃白板技术,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对教学内容进行随时批改和编辑,也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可以用幕布投屏,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让整个课堂互动起来,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有效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教学策略
1.课前导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堂课的开头怎么样,决定着整堂课的教学成果。因此,教师要格外注重新课导入环节,不能随意开始就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新课的内容一点兴趣都没有,不利于教师新课教学的开展。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设计一个别具一格的新课导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接下来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猎豹奔跑的视频,并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它每小时可以跑多少距离?学生争先回答问题,教师再提问:那你们能列举出什么速度比猎豹还快的吗?教师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小学生被视频所吸引,将注意力投放到课堂上来,教师此时进行提问,可以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可以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在例如,教师教学“落花生”这一课时,学生对花生的生长和掉落过程都不了解,理解落花生可能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花生从发芽到结果的整个过程。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中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
每节课都有比较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和难点,教师依靠个人之力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其中的重难点。因此,教师可以借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凭借信息技术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让重难点知识简单明了化,帮助学生准确、快速掌握抽象的知识。例如,在教学“村晚”时,要学生凭空想象出一副充满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小学生对生活都没有完全理解,让他们体会什么样的生活是充满乐趣的简直太难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江南田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江南的美景,把诗中勾勒出来的牧童放牛、落日等图片,都为学生展示出来,这样能够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诗中描述的情境,感悟其中的诗意,理解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课后复习,巩固教学成果
每堂课程时间都是有限制的,想要所有学生在有效的40分钟课堂教学内,完全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所以,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复习,只有在复习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帮助学生牢牢掌握知识,但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复习,这样会影响整个教学的进度,可能会严重导致教学任务没有顺利完成。为了保证新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又能准确掌握课堂知识,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微课技术,微课具有内容简短、针对性高的特点,并且不限制学习场所。教师在教授完一节新课之后,可以将课堂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录制到微课中,然后发给学生或者家长,让家长监督孩子观看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性的观看,针对自己没有掌握的内容反复学习,直到理解为止。这样学生不用在课堂上才能接受复习教学,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复习,不断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攻克没有理解的重点知识内容,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巩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邱运生.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J].师道,2020(1):192-193.
[2]陈小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求知导刊,2020(5):4-5.
[3]侯红娟.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0(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