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不管是业主还是施工企业,都较为关注项目施工质量,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足。为了提高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必须对公用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和策略。
关键词:市政公用工程;安全隐患;监管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增加,各式各样的公用项目工程进入了政府议程并陆续开始启动建设,然而,不容乐观的是,市政公共工程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如管理混乱、工作人员能力与责任不匹配等问题,致使公用工程的管理与建设现状令人堪忧。
1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特点和难点
1.1施工环境复杂多样,现场安全管理难度大
为了适应现代化以及科学化的城市管理,市政公用工程建设的触角,已不仅仅局限于近郊地面,而是已经延伸到城市高空、地下空间甚至是河流滩涂。因此,显而易见,施工技术人员施工既要考虑施工建设的整体性,又要能针对不同的环境适当增加一些临时的拓展改造的作业内容。特别是在人口密度大的城市中心,应该如何在车水马龙中进行建设的同时又尽可能少的减少负面影响,毫无疑问,这是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的一个考验。
1.2高处施工操作危险性大,现场安全管理不易操控
在现今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特别是在城市立交建设、桥梁项目工程,怎样在保证市民正常安全出行的情况下完成施工作业,是安全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因为,对于高空作业,其相对地面工程而言,要额外考虑一些重要的工作环节的安全问题,诸如高空能否实现顺利吊装、脚手架固定是否安全等。除此之外,一些计划、准备与管理工作特别是现场安全预案与防护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凡此种种,无一不增加了高空施工安全管理操作的危险性与难度。
1.3地质条件迥异,现场安全管理方法不一
在市政公用施工工程中又一常见问题就是地质地貌状况的差异。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地貌地质条件更是千差万别,针对不同的地理条件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与操作规范更是科学施工管理的要求。同时,这也要求施工技术人员能够因地、因事进行技术攻关,确立相应的施工规范。除此之外,市政工程施工环境的不可改变性与易受影响性,也是施工技术人员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2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现场常见的安全问题
2.1工程监理方面
工程监理作为整个项目的监管人员,身上肩负着保证现场施工安全进行的重任,是整个现场施工的重要一环。但因为监管制度的不健全,部分监理人员专业水平低、缺乏实地工作经验,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出错。甚至有部分监理单位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擅自使用建筑监理工程师和工业监理工程师来充当市政工程监理人员。监管人员就像是施工现场的监控器,如果监管人员出了问题,那施工现场将失去了安全的保障。
2.2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建筑企业招聘施工人员不够规范,只注重技术不注重综合素质,导致施工人员普遍安全施工意识薄弱,并且不能对施工人员进行及时地培训,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导致各种安全隐患。例如材料胡乱堆放,建筑垃圾不及时清理,在易燃易爆的环境中使用易燃物品等。
2.3偷工减料
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谋取更多利润,没有按照严格的标准选择施工材料,而是选择一些廉价,质量没有保证的劣质材料。这是施工过程中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就像是一个随时会引爆的不定时炸弹,一旦造成诸如崩坏,坍塌,断裂这些问题,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尤其是对于市政公用工程来说,这些都是为老百姓服务的项目,如果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造成的后果将是无法想象的。
2.4管理不规范
市政公用工程的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图纸来施工,需要对图纸上的要求有详细的了解,并安排专门人员监管施工过程。在验收时也需要严格按照国家规范,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一些监管机关不仅没有按照要求做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验收时马虎应对,都是未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引发重大安全事故。
3加强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通常来说,市政公用工程会涉及较为广泛的建筑范围,为了提升施工质量,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应的施工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时、充分地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规范好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各个部门之间必须加强沟通和协调,将安全监督管理责任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环节中,保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可以有效运行。
3.2制定市政公用工程基本的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1)综合考虑项目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相应的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好项目总负责人以及分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和权限,同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各级部门。项目如果存在分包施工情况,各方必须明确以下内容:总承包方负有总责任,总承包方要明确各级分包方的具体安全职责范围,并且派驻专业的人员负责和分包方对接安全责任。(2)必须保证施工企业具备足够的资质。通过分析施工企业以往的工作业绩可以得出项目组是否可以有效贯彻安全生产责任,因此,必须要求施工企业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以及安全生产资质。作为施工企业来说,只有满足一系列安全生产的条件,国家才会为其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所以,作为业主,在招标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保证有足够资质水平的施工企业才能参与到市政公用工程的施工建设中。(3)施工方必须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培训。作为施工方,必须定时组织安全生产培训,不仅要对自己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培训,还要对劳务派遣以及分包单位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可以根据实际职责进行相应调整。对于特殊作业人员,必须保证持证上岗,并且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确保自身安全。
3.3构建市政工程施工安全诚信体系,提升管理能力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只有充分发挥安全监督管理机制的作用,才能有效提升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实际开展施工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作业人员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其自身的安全责任,管理部门必须对项目管理职能进行合理优化,通过分析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行为,构建符合市政工程发展的安全诚信体系。在构建该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施工单位内部安全监督行为的考核工作,保证监督更加有效。
3.4设立专门的项目现场安全监督管理组织机构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不仅可以直接体现出施工企业的整体社会形象,还对企业的市场任务拓展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作为市政企业,必须对每一个项目的施工现场给予充分的重视,秉承集约高效的原则,建立一支敢于担当、熟悉业务、勇于负责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对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进行监督,保证公共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可以向着更加安全、文明的方向发展。
结语
市政公用工程是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想要彻底避免不安全因素,如何采取安全管理措施这个主要矛盾需要妥善地解决,确保市政公用工程建设工程不违规,市政公用工程的长远发展,国家建设行业的繁荣昌盛,必须建立在安全这一原则上。
参考文献
[1]文晓光.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对策分析[J].山西建筑,2018
(21):232-233.
[2]仲少丹.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与预警机制探究[J].科技与创新,2016,09:66.
[3]李川.浅析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J].居业,2019(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