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混凝土结构是工程建筑的建设基础之一,稳定、强度较高的混凝土结构,能为整体工程提供有力支撑,保障建筑的质量,提升建筑的安全性能,保障建筑工程领域的稳定发展。本文就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展开探讨。
关键词:工程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需求快速增长。混凝土结构是当前建筑物中使用最广泛的结构方案之一,其实用性高,应用于民用建筑时,可以有效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并改善居民的生活体验。在最近的发展中,混凝土结构的建造中引入了许多先进的建筑技术,这些新技术的有效利用促进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但还是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1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优点
在建筑工程中使用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优点主要有:(1)在建筑工程施工时,使用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可以使得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强度得到保证,尤其是在对建筑的支撑结构和承重墙进行施工时,混凝土结构的优势更加明显;(2)在建筑工程中使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可以使建筑工程的防水效果得到提高,只有建筑工程的外观防水性得到保障,建筑工程的正常功能才能得到发挥,从而防止出现漏水问题对居住人员造成影响;(3)相比其他技术,其施工流程简单,施工效率较高,可以降低施工成本,缩短施工时间,并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2混凝土在工程建筑中施工技术的原则
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是对建筑工程质量起到直接影响的关键要素,是施工建筑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的主要内容,为了保障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有效性,必须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环境情况,按照建筑施工整体建设要求,编制混凝土浇筑方案,在工程建筑过程中严格执行混凝土的浇筑方案,加强混凝土浇筑过程的全过程管控,保障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使其符合各项技术参数的要求,做好混凝土结构中水泥的温度与应力控制,防止出现混凝土裂缝问题等。
3混凝土结构在工程建筑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3.1混凝土材料的选择
在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准备工作中,通常包含混凝土供应与材料配比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以某工程为例来看,在设置转换梁的时候,可落实水平施工方案设置;即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工序中,通常包括二次浇筑施工,整体浇筑高度维持在1.1~1.3m。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案确定之后,就需要对混凝土配比材料进行合理选择,通常是粒径6~29.8mm且含泥量不超过0.8%的碎石粗骨料、细度模数2.7且含泥量不超过1.8%的中砂细骨料以及P·052.5普通硅酸盐水泥,在上述原材料准备完成之后,可结合实际状况适当增加RW高效减水剂、高效低碱微膨胀剂、I级粉煤灰等缓凝试剂,各种材料包括RW-3高效减水剂∶膨胀剂∶粉煤灰∶水∶粗骨料∶细骨料∶水泥=16∶62∶78∶198∶996∶684∶398。在混凝土入模过程中,为了确保混凝土入模的质量,施工人员可以在混凝土输送设备以及搅拌设备摆放区域内加设适当的保温遮阳措施。而结合本文所选案例来看,因为施工所用混凝土以商品混凝土为主,所以,在实际施工正式开始之前,需要借助相应检测设备对混凝土塌落度实施严格检测,并将混凝土的塌落度控制在17~19cm。如果检测结果显示混凝土的塌落度低于15cm,则需要加入整体混凝土总量1.45%的RW-3减水剂,并搅拌60~100s,这样能够明显提高混凝土的塌落度,确保其满足施工要求。不仅如此,在前期施工过程中,还可以实施平面十字中线放线的方式,以保证整体混凝土结构浇筑轴线控制限度与构件平整度都达标。
3.2混凝土施工的浇筑技术
在整个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施工过程应保持均匀平稳。
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必要有效地监测混凝土材料的粘度,如果过多的水浇在已经搅拌完成的混凝土上,有可能出现混凝土材料粘度不足,当施工完成时,混凝土强度不够,浇筑混凝土时,需要适当控制混凝土构件的厚度。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还必须考虑环境条件。在某些苛刻的气候下,例如高温或低温,可以尽可能避免在恶劣条件下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对混凝土构件进行洒水养护,目的是防止构件产生裂缝。
3.3温控技术
混凝土质量会受温度的影响。为保障施工环节中的混凝土温度,应在浇筑前进行混凝土材料配比,如将水泥比例减少,添加粉煤灰等,提升结构强度和混凝土密度,促进混凝土内部的温度降低。此外,在搅拌混合材料中,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适度加水,减少因内外温差导致混凝土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施工者可在温度较高的时间段进行浇筑,且适度降低浇筑厚度。当气候寒冷时,施工者应及时进行保温措施,制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和顺序,降低因温度的骤降而带来的裂缝问题。
3.4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在施工阶段,施工人员首先应当对混凝土使用的各种原材料进行合理比例的配制,而技术人员则负责对不同配比的混凝土材料开展抗裂性能的对比试验,结合试验结果确定最佳的混凝土原材料的配合比,提高施工技术方案的合理性。施工人员还应当结合试验结果严格落实混凝土原材料的配制工作,按照相关规定流程进行操作,从根本上确保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除此之外,还应结合实际状况在混凝土材料中适当加入一些添加剂与配筋,配筋的合理使用能够显著增强混凝土材料的抗裂性能,并提高混凝土结构整体的强度,而添加剂的使用则能够始终将混凝土的热胀冷缩现象带来的形变控制到合理范围之内,避免裂缝的出现,提高施工质量。
3.5模板拆除技术探究
在模板拆模工作中,施工者应严格遵循先支后拆和后支先拆的施工顺序,充分考量混凝土结构的浇筑时间。此外,施工者应重点考虑混凝土结构中的重点部位及承重部位,先拆非承重性的结构模板,后拆承重性的结构模板。在浇筑环节,需要将承重部位标出,要保障非承重部位结构强度达到2.5MPa。
3.6混凝土养护技术
在首次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成后,为规避混凝土温度应力过大而产生混凝土裂缝问题,可以在混凝土施工缝区域加设钢筋网片。而针对部分混凝土浇筑范围较大的建筑工程,由于其混凝土表层水泥砂浆厚度过大,所以在二次混凝土浇筑之前,需要提前在混凝土表层铺设一层碎石子;并且在混凝土二次浇筑后的6~8小时内,采用长刮尺对混凝土表层实施刮平处理。除此之外,为最大限度规避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而带来的表层散热过快问题,施工人员还可以在混凝土梁边侧与底模区域加设一层塑料薄膜,配合竹胶模板,形成有效的混凝土保温层。
结语
在工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是较为重要的。混凝土结构相关的施工技术也是工程建筑施工内一项常见、重要的施工技术。各项技术的运用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及安全系数,最终影响到工程建筑本身的质量及使用性能。建筑从业者应当将混凝土结构的多类施工技术重视起来,以技术、实际需求为参考,制订合理的施工规范及流程,保障各技术的运用合理,为工程建筑施工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维学,李维维.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J].智能城市,2018(9):178.
[2]丁健.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8(14):246.
[3]李文亮.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管理研究[J].居舍,2019,39(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