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乡规划在我国社会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城乡建设前期规划设计要树立全局意识,同时应具备战略眼光,站在两者共同发展的视域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一体化发展目标。城乡规划设计将乡村景观引入其中,一方面可促进乡村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乡村文化景观的传承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可建立生态型城市,美化环境,满足城市居民亲近以及融入大自然的需求,陶冶情操,最终实现城乡共同进步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景观理论概述
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景观。包含村落、农田、道路、河流、川系等要素。体现出生产生活、生态服务、文化维系、美学等多项功能。乡村景观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生产性和生态稳定性,可分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人为景观主要包括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和乡村聚落型景观,这类景观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经济状况。自然景观主要包括水文、土壤、气候、动植物及地形地貌等要素,反映了乡村地区的自然条件。
2乡村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
2.1因地制宜
基于我国疆域辽阔的基本特征,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与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社会风情、建筑风貌,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素养、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有较大差异,由此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景观风貌,如徐州的汉文化景观、福建的土楼景观、安徽的皖南古村落景观等。不同的地域需要不一样的设计手法,应该突出该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不能把乡村景观设计片面化,应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施工工艺、环境特点、气候特征、建筑材料、地形变化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对乡村景观进行设计研究。植物造景方面应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使植物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通过合理的分析规划,从当地文化中吸取精华,从而形成不同的景观,区分于其他乡村不同的景观,这样既保持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又代表了当地独特的文化,也能获取当地居民的认同。
2.2可持续发展
重构乡村景观是当前发展的大趋势。景观设计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就是“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挑战”。在乡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生态效益为重,节能环保、资源再生是绿色设计的根本。坚持绿色设计可以节约更多的资源,做到资源的再生和再利用,将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如利用太阳能、风力、沼气发电等,这是乡村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在乡村景观生态设计方面,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源将成为设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再利用将成为乡村空间景观设计的目标之一。
2.3以人为本,服务于人
以人为本不仅是乡村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设计服务于人类所坚持的重要原则。田园城市理论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最大程度上满足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生存环境,体现出人文生态性。人是景观的使用者,乡村景观的使用者大多是本土村民,因而在设计中应考虑到他们的要求,注重乡村本土的风俗习惯,保证安全性和舒适性,减少设计中出现的矛盾,从而在景观色彩与建筑形态上尊重传统的乡土文化。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生态性景观规划设计
建设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景观结构,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集中使用土地,注重保护生态敏感区和自然保护区,保障水体、植被等大型斑块的完整性。注重调整零散斑块的结构与规模,完善其内部功能。合理规划水系、森林、山脉、道路等主要生态廊道。利用廊道连接大小斑块,形成系统性绿地网络。
另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水、植物、地形等自然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乡土树种为主,合理搭配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
3.2生活性景观规划设计
深入乡村挖掘亮点,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居住空间应布局协调,规模适中,公共服务设施应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村内可设置村民广场、儿童娱乐等村民休闲活动场所,除休闲健身设施以外还可展现锄头、磨坊、晒农场、水井、水锤等传统农耕文化的景观小品。可定期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建立与乡村旅游有关的餐饮、购物、住宿等服务设施,完善旅游接待功能,让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展现乡村多元文化和淳朴民风,减少拆迁建设,适度保持当地传统聚集村落,尊重原有建筑特色,注意祠堂,寺庙、石碑等文物的合理保护和修复,在当地材料的基础上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既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又赋予原有乡村新的文化内涵,塑造了乡村独特的景观形象特色。
3.3设计文化体验活动
每个地区的乡村都有自身的特点,文化景观的地域性比较明显,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核心组成部分,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应引入乡村景观,保证其有良好的生存空间,同时促进城市自然风光优美,环境得到改善,推动区域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城市园林设计在近年来出现了思路不够开阔的问题,影响了设计综合水平,在这种形势下应用乡村景观,为城乡规划设计提供新思路,也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这种规划设计理念已经是城乡发展的主要方向。实际设计应因地制宜,在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元素。乡村建筑有其独特风格,规划设计时可在道路两旁空出地方,做好乡村房屋建设,也可在紧挨着道路的地方设置农田,让城市居民感受农耕文化,为其创造亲身体验的机会,比如建设采摘园,组织耕种、挖野菜等;建设农家乐,品尝地道乡村佳肴,利用获取的食材做饭。规划设计中可包含民俗,让人们全方位感受乡村景观,多层次体验乡村文化。
3.4宜业性设计
宜业性设计指利用农田作为主要的设计对象,完成乡村土地资源的整合,在满足农业生产的同时,利用农田的肌理、色彩以及序列,形成当地独特的景观环境。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在保持农田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景观设计与保护,提倡自然生态美。通过合理的规划,利用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所呈现出的播种、生长、收获的过程,形成四季不同的景观美学景象。
3.5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
首先要发展高效农业,保护集中精力经营耕地,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根据乡村自然特点种植适宜农作物。其次应发展多种生产方式和产业类型如种植业、餐饮业、服务业、旅游业等,使乡村从根本上成为“美丽乡村”,在保证基本生产的基础上,根据林木、水果、粮食等产品的生产特点,设置趣味农业、水果采摘等旅游景区,营造乡土风光,形成园林化、休闲化的特色农业景观。
结论
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设计师应根据国家相关战略和具体要求,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色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规划设计要点,丰富产业结构,挖掘出当地丰厚的地域民俗文化和丰富的乡村形态,彰显乡村原生态的景观特色与丰富的人文景观内涵,为村民建设更为富足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乡村景观的吸引力,提升居民对生活环境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陈琴,李名扬,李月臣,等.山地乡村景观研究进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
[2]童成程,吴冬蕾.浅析“三生整合”理念下乡村景观空间设计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
[3]张宇翔.美丽乡村背景下运城地区乡村景观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