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工程运行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24期   作者:黄金萍
[导读] 在当前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下,加强对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逐渐成为治水工作的重

         摘要:在当前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下,加强对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逐渐成为治水工作的重心。以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运行为主体,阐述现阶段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解决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运行管理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运行管理;解决措施
         引言
         如今经济发展已经和水资源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水资源不仅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活、农业和工业,还用于发电、水运、水产、旅游和环境改造等水资源既可造福于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生存,因此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尤其强调合理利用、有序开发,以达到蓄洪滞洪、兴利除害的目的、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兴利除害的目的,但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建成之后就必须对它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使它充分发挥效益并减少和避免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本身存在的弊端。
         1.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运行管理中常见问题
         1.1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水利工程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重建轻管的问题,虽然近几年这一问题在逐步改善,但对于修建年代较早的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而言,管理一直是个大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进,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的管理机制已在不断地完善当中,但因受到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讯方面的限制,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在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的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甚至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完善的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制度,有的地方即使建立了管理制度也无法按要求执行。
         1.2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人员配置不足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许多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根本无法达到要求,或者是他们不仅要担任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人员,还要兼顾其他工作。
         1.3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人员的技能有待提高
         由于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工作环境差,远离城区,管理经费少,加上多数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岗位,没有正式编制,因此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到小型水库枢纽及渠系工作,现有的管理人员也存在老龄化现象、大多数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人员是聘请的临时工,这些临时工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且年纪都在四十岁以上,有些甚至更大。虽然行业主管部门会对他们进行培训,但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培训的次数和讲解的知识也有限,他们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限,随着科技的发展,没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已经无法满足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工作的需求
         1.4基础设施配置和维护不到位
         我国大多数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都修建于20世纪,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工程设计标准低,多为群众投工投劳建设,建设方式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导致工程质量不高,且基础设施配置低,经过了几十年的运行使用,这些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基础设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或损坏,严重威胁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的安全运行和制约着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效益的发挥。
         通过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除险加固处理,多数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的安全隐患得到了改善,但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安全隐患并不能全部排除。加上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缺乏,不能兼顾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所有隐患的排除,只能先处理重大隐患,导致一些小隐患日积月累变成了大隐患。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基础设施在出现问题后得不到及时维护,只能带病运行,达到《大坝安全鉴定办法》规定的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大坝鉴定年限后无法进行大坝安全鉴定。导致管理人员和管理单位不能及时了解大坝的运行情况,给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的运行管理造成诸多麻烦
         1.5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成正比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周边的发展速度过快,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的运行管理更加困难。我市水库枢纽及渠系均属于丘陵地带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是用拦河坝截断河谷,拦截河川径流,抬高水位形成。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上游都种植了经济林木,因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够且种植技术落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产生水土流失等问题,上游水土流失直接影响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的库容和水质。如后期的运行维护不及时,长此以往,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不仅威胁水库工程安全和影响水库管灌区效益的发挥,最终导致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报废。


         2.如何提高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运行管理水平
         2.1遵守水库枢纽及渠系运行管理的原则
         当前我国水库量众多,且承担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水库运行管理工作方面,需进一步探索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办法。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原则。首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其次要遵守地方性规章制度和管理单位制定的管理制度;最后,在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过程中还要遵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和标准化管理原则。
         2.2建立健全运行管护机制
         ①落实好管护责任制度。实行分级管理,明确分级管理的责任主体,落实好安全责任制度,“四个安全责任人”必须上墙公示,责任主体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能相互推诿。②健全管理机构,以确保管理经费落实到位。明确管理机构,确保每座水库枢纽及渠系配备好专职的管理人员,确保管理经费落实到位。③加强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巡查,巡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书面记录,填写巡查日志及检查表格并由责任人签字确认,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上级处理。
         2.3完善基础设施配置,确保设施维护到位
         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基础设施包括大坝、溢洪道、输水涵洞、输水渠道、闸门、启闭机室等工程性设施和交通、通讯、管理人员生活区域等非工程性措施、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单位要积极争取维修养护资全,配置完善基础设施和保证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基础设施维修养护到位,建议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单位每年聘请专业人员对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保在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基础设施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避免发生险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4加强对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
         行业主管部门和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单位要定期开展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安全意识,要指导管理人员编制详细的用水调度计划和防汛应急预案,做到防汛和抗旱兼顾,指导管理人员规范操作机械设备、遵循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制度,确保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安全运行并充分发挥效益。
         2.5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上游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问题。
         2.6积极探索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现代化管理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阶段的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工作的需求。因此,必须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出适合发展需求的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模式。
         (1)吸引市场主体的投资活动,促进更多经营主体承担起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安全管理的职责,同时也享受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所带来的经营效益。对于一些具备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或者股份合作等方式吸引市场主体进行开发经营,由经营主体承担起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安全管理的职责,地方水利部门负责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和技术指导。这种方式有利于解决管理人员经费和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日常维护费用不足等问题。
         (2)各级政府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提升自身责任意识,积极争取维修改造资金和信息化系统等配套项目,加大对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基础设施的配置和完善,加强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的维修养护。积极争取岗位,将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人员纳入在职在编人员,由用人单位统一招考具备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的人员管理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提高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结语
         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运行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安全稳定运行并充分发挥效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叶林海,肖国斌,贡权生.中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要点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6):240-241.
         [2]何玉森,谢明勇,余小花.水库大坝安全观侧与运行管理[J].水利技术监督,2016(1):165-166.
         [3]陈超.适合新时期发展的小型水库安全管理模式探讨[J].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