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研究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影响生态环境的多项因素加以分析,构建了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同时考虑到时间对各种因素的影响,构建了随时间变化的指标变权函数,并结合灰色预测和时间序列预测法建立了生态环境预测模型。以三峡大坝工程区为例进行分析,其结果最终说明:自建设以来,其周边生态环境呈现出先差后好的整体情况,其未来也会出现短暂恶化但最终走向合理化的趋势。
关键词: 建筑工程;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引言:生态系统是地球之本,它对自然环境的调解保障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同样也帮助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环境自我修复的绝对基础,如果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且超出了一定的破坏界限,那么生态破坏是难以逆转的。随着社会城市化的进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程度越来越大,生态环境因此容易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以桥梁建设为例:大型桥梁工程会对地表水带来严重污染,同样会使周边空气的NO2、SO2等污染物浓度增加。在铁路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开发,建设会造成水土流失,甚至逐渐影响周边地区的养殖业及盐业的发展,大型建设工程的开发会污染水资源,影响植被生长,造成土壤破坏,严重情况还会导致水环境生态系统的失衡。由此可见,空气质量,水质条件,气候,生态多样性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生态环境评价的研究从上述角度出发会更加客观实际。
1、影响模型的因素
要建立土地开发中生态环境的评价模型,需要以土地开发过程中所在环境指标为基准进行建模评价。通过对大型工程的年报分析,结合生态环境指标因素的分类,在模型准备中我们选定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数层作为分级评价的依据。其中目标层为生态环境评价的总指标,准则层为影响生态环境的几大因素,包括空气质量,水文条件,水质条件,气候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标层在准则层的基础上划分得到,是代表各个准则层的具体指标。生态环境评价的准则层由空气质量,水文条件,气候以及生物多样性这四项环境因素组成(对于社区建设土地利用的情况,由于城市中水域流量小,实际应用中可将水文条件因素改为水质条件)。其中空气质量因素由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二氧化氮浓度以及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浓度三项指标组成;水文条件由平均输沙率,平均流量,平均含沙量组成;气候由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与平均风速三项指标构成;生物多样性由河流中鱼类的数量决定。
2、三峡大坝的生态环境评价模型的建立
2.1建立模型因素分析
根据本文2.1中提出的为评估生态环境确定的四个准则层,即空气质量,水文条件,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交互作用建立生态环境评估模型。对三峡大坝所处环境的生态服务评价的分析,需要利用2.2中提出的生态服务评分模型。在本文中,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提供的《长江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监测公报》 (1999~2009),通过将环境指标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充分利用所查找的三峡大坝库区的各项生态环境指标,将指标与评价模型结合,形成准确有效的三峡大库区的生态服务指数。将三峡大坝库区的生态服务指数作为评价模型的目标层,并以此选定评价模型的准则层。准则层包括:建设区的空气质量,建设区的水文条件,建设区的气候以及建设区的生态多样性。
2.2建立模型步骤分析
首先利用每个指标层中对应的各项指标,分别人工定义大坝库区空气质量比较矩阵,大坝库区水文质量比较矩阵,大坝库区气候比较矩阵与大坝库区生态多样性比较矩阵,并分别它们的特征向量 χi,i=1,2,3,4。其次,利用模糊评价分析法,对该指标层内每一项指标定义其标准值数组 di,并计算大坝库区生态服务四个准则层内各项指标的隶属函数 Ai(x),并构建隶属矩阵 Ai。将隶属矩阵 Ai 与该准则层比较矩阵的特征向量 χi 相乘,得到大坝库区准则层的隶属度 P2i。
接着,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生态服务评分下的各项二级指标构成的比较矩阵,求出特征向量,并将特征向量与准则层的隶属度相乘,得到生态服务指数的隶属度。最后利用生态服务指数模型处理方法,将大坝库区的生态服务指数隶属度与综合评价矩阵相乘,最后得到了大坝建设区在该年的生态服务指数。指数越高,说明生态服务评价越差。
3、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
建设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十分广泛且深远,因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修建建设工程的同时,要注意建设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建设工程新生环境与其它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主要的保护措施有以下几条:
3.1、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
在建设施工之前,要进行实际的考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全面规划,分析施工过程及施工完成后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制定相对应的预防完善措施,降低潜在性危害系数。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略其生态影响。此外要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对于污水和废水要做到正确的处理,对于一些污染物要做到符合标准后进行科学的排放。建设工程建设完成后,要对库区进行绿化,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恢复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植被破坏。
3.2、建立并完善建设工程建设相关机制
为了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建设建设的全过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做好各个环节的把控,因此必须要建立并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机制。要建立起建设工程环境影响的监察机制和反馈机制,在建设过程中监督其操作的规范性和环保性,如查看是否按照相关规定使用环保型材料;在建设中要及时的跟踪评价
对环境的影响,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降低后期的危害。此外要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简单来说就是谁破坏,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和补偿的范围等相关问题。为了确保生态补偿机制的可实施性,可在建设工程建设时在建设资金中预留部分资金,用于后续的补偿和改善环境等工作中。
3.3、采用新型技术,减少负面影响
在建设工程建设中,不能固步自封,死守老观念,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推陈出新,从而研发出一套适合当地建设工程建设的新技术。“流域梯级开发”有其可取之处,但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开发,追求最大化的利用率,不能盲目追求 100%开发利用率。
结语:
本文分析了自然开发工程中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建立了生态环境评价模型与生态环境预测模型。以三峡大坝工程区为例,计算了1999~2009年期间三峡大坝工程区的生态环境指数,并预测了自2009年起10年内关于生态环境评价模型中空气质量,水文条件,生物多样性与气候条件这四个准则层的权重变化。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重大,其影响也广泛而深渊,因此,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与其它环境的平衡发展,尽可能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科学合理的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相关机制、采用新型技术,使其最大化发挥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春艳. 基于RS的大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
[2]涂美珍. 基于GIS的南方林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6.
[3]张明. 安徽省世行贷款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