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基因诊断技术在耐药结核菌检测中的应用观察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4期   作者:王月
[导读]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诊断技术在耐药结核菌检测中的应用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基因诊断技术在耐药结核菌检测中的应用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所收治的80例痰涂片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的患者,并且随机划分为了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个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基因扩增检测技术方案,而观察组则采用的是线性探针检测技术方案,针对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痰样本进行药敏试验。结论:试验过程中发现观察组检测率明显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两组的对比中,对照组所采用的传统基因扩增检测技术对于耐药结核菌的检测率明显要低于观察组线性探针基因检测技术,为此线性探针基因诊断技术非常值得在耐药结核菌检测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不同基因诊断技术;耐药结核菌检测;应用观察
        Observ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gene diagnosis techniques in the detection of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gene diagnosis techniques in the detection of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Selection methods: in October 2018 to January 2020 were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positive sputum smear, and randomly divided 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each group 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traditional gene amplifica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solutions,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S a linear probe detection technique scheme, for the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sputum samples for drug sensitive test.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during the experi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detection rate of drug-resistant T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control group tha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linear probe gene detection technology. Therefore, linear probe gene diagnosis technology is very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linical detection of drug-resistant TB.
        Key words: different gene diagnosis technology;Detection of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Application of observation


引言
        结核病是因为受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的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人类对于结核病的认识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虽然该病历史悠久,但是人类尚没有完全克服它,至今为止结核病仍居于引起人类死亡的传染病的第二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范围内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约有2000万,据该组织统计21世纪10年,世界范围内新发的肺结核患者超过了500万,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遭受结核分枝杆菌影响的大国,据我国资料显示我国居民的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率超过30%。因结核分枝杆菌常有变异耐药发生,因此对于耐药性的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的准确性可以指导临床用药,避免了病情的延误,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早发现、早治疗及早预防是减少结核发病及传播的重要环节,而临床诊断水平的滞后极易导致结核病治疗延误和传播,临床实验室诊断是发现结核病患者的重要途径,当前传统检测方法虽然价格低廉,但敏感度低,需要2~3个月才能得耐药性结果,根本无法满足临床快速诊疗的需求。线性探针技术主要通过PCR扩增和反向杂交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和异烟肼相关基因进行结核病诊断及耐药性分析,一般情况下能够在一天内得到药敏结核,与传统检测技术比较,其具备了一定的优势。而本次针对于不同基因诊断技术在耐药结核菌检测中的应用观察进行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寻求更加简单便捷,且检测率高的检测方法,从而有效的来指导临床治疗和疾病的防控,具体的内容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所收治的80例痰涂片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并且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个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0~70岁,平均(40.21±7.33);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18例,年龄19~72岁,平均(41.18±7.25)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1.2.1痰标本的收集方法
        叮嘱患者均应在每日行口腔清洁连续3 d,每天留取痰样本3次,取得痰样本后应将样本放于4 ℃的环境中暂存,患者痰样本的实验室培养标准参照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中的标准进行。
1.2.2实验室药敏技术
        应用BASCO公司的培养基对痰标本进行一般培养,并对结核分枝杆菌应用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药敏定性和定量检测,所有的实验室药敏培养技术均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IUATLD标准进行。计算并统计耐药的标本数量。
1.2.3传统基因扩增检测技术
        将患者的痰标本进行必要的去污及相关处理后应用传统基因扩增技术对痰液标本进行测定和分析。
1.2.4线性探针基因检测
        应用GenotypeR MTBDR plus试剂盒,将痰标本经过去污处理后制成混悬液,进过离心、水浴和再次离心后取上清液5 μL加入PCR扩增体系中,经过多次不同的条件扩增后将标本与线性探针进行杂交根据比色条判断药物的耐药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组、对照组和实验室药敏培养的耐药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的分析主要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SPSS19.0,计数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间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P<0.05来表示。
2结果

        由表1针对于对照组与观察组耐药率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耐药率为12.50%,观察组耐药率为17.50%,实验室药敏培养耐药率22.50%。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进行对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实验室药敏培养的耐药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类形态呈杆状,不易被染色可以抗盐酸,可以被乙醇脱色的抗酸杆菌,具有较强的抗干燥能力,在干燥的痰液内可以顽强生存7个月。不仅如此结核分枝杆菌具有一定的变异性,容易发生耐药,目前研究认为该耐药性是因为结核分枝杆菌内本身发生的某些基因突变或者是因为药物的刺激而发生了基因的突变产生耐药性。本次主要来对不同基因诊断技术在耐药结核菌检测中的应用进行观察,重点分析传统的基因扩增检测技术和线性探针基因检测技术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线性探针基因检测技术耐药率达到了17.50%,而传统的基因扩增检测技术耐药率则是12.50%,二者进行比较,前者要优于后者,并且线性探针基因检测技术较基因扩增检测技术对于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检测较为敏感,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探针基因检测技术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率优于传统的基因扩增检测技术。
        综上所述,线性探针技术可适用于耐药结核菌检测中,并且对于结核病早期快速的耐药性进行检测较为有效,可以为临床用药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黄晓伟,林满芳,吴艳红.线性探针技术在结核病耐药高危人群中的应用评价[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20,26(02):96-98.
[2]宋华峰,赵静,胥萍.荧光定量PCR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2019,19(11):1022-1025.
[3]钟业腾,林翀,陈灼霖,邱文华,陈少文,林明冠.线性探针技术在海南省结核病诊断及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热带医学,2019,19(07):662-6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