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功能训练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和预后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4期   作者:陈玲 田利华
[导读] 目的:研究吞咽功能训练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摘要:目的:研究吞咽功能训练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能够提高肺部感染的治愈率,改善预后的情况。方法:实验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月于德州市人民医院入院就诊的60例颅脑损伤合并气管切开的肺部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前后对患者的插管情况进行统计,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对比两组患者拔管情况和预后的评分,计算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拔管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进行吞咽治疗后,有效率为71.43%,高于对照组53.33%,实验组患者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对肺部感染的治愈有积极作用,对患者预后的生存质量有显著提高效果。
        关键词:吞咽障碍;吞咽功能训练;肺部感染;护理

我国是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的国家,有医学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在脑血管疾病方面,无论是外源性还是内源性引起的颅脑损伤患者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吞咽障碍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37%~78%脑梗死存在吞咽障碍[1]。对于损伤严重的,需要行气管切开的患者,长期卧床会导致坠积性肺炎引起肺部感染,预后情况都较差。而吞咽功能障碍亦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营养不良、脱水等,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2]。
研究表明,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因吞咽障碍出现误吸情况,引发肺部感染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预后,甚至可能引起患者死亡[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国际颅脑损伤诊断标准,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月于德州市人民医院入院护理的60例颅脑损伤合并气管切开的肺部感染患者,且经影像学检查,病例查询证实。患者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后合并肺部感染,护理前无进行吞咽康复训练,病情稳定,无高压危象,发热。排除有其他传染性等恶性疾病,拒绝配合,口腔有破损,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精神疾患,真性球麻痹患者。实验时间3个月。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2。

        1.2 训练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吞咽训练,时间统一为午餐前一个小时。
训练项目有:
冰酸刺激疗法,门德尔森吞咽法,伸舌训练,肌肉电刺激。

       
        1.3 观察指标
肺部感染的评价标准根据拔管率进而分析治疗效果,拔管率=拔管人数/总人数。
吞咽功能的评价标准:
治愈:评定结果为1级。
有效:评定结果2级。
无效:评定结果3级以上。
吞咽训练有效率=(1级人数+2级人数)/总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将使用SPAA2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ˉ±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进行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吞咽障碍疗效比较


3 讨论
气管切开是当危急重症患者出现呼吸障碍时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属于侵入性操作,损伤气管形态,还受到医院环境、医护工作人员相关操作、患者体质等有关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肺部感染,对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14][16]。出现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位长时间保持仰卧位,使吸入性肺炎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而呼吸肌的失用以及吞咽功能障碍造成患者不能自主从气管和口中排出异物,导致了吸入性肺炎。因此,治疗过程中,鼓励患者咳嗽,通过呼吸训练强化排痰功能是非常必要的。另外,控制会厌的闭合,对预防吸入性肺炎是首要的,而吞咽障碍的患者往往会厌控制减退,造成饮水呛咳,而冰酸刺激配合孟德尔森吞咽法能够有效促进咽反射的发生,通过刺激,提高患者对本体感觉的输入,从而促进患者对口咽异物的排出。
李素芬[3]在对62例颅脑外伤合并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介入性护理的研究中,发现介入吞咽功能训练组别的患者在相同的护理周期内,肺部感染的治愈率明显高于未介入吞咽功能训练的组别患者。此外,根据患者入院的费用进行统计,发现介入吞咽功能训练的患者所花费的费用比未介入的患者低。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吞咽功能训练在针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还能减短患者入院治疗的周期,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吞咽功能训练在介入对颅脑损伤伴有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护理之后,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其次,训练能够有效缩短原有的护理周期。因此,创建一种康复与护理相辅相成的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学科相关小组,以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为中心,开展针对性护理,小组的成员由康复医师,康复技师和护士组成,定期开展吞咽功能训练培训,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提高工作质量、构建高效康复-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Falsetti P,Acciai C,Palilla R,et al.Oropharyngeal dysphagia  afterstroke:incidence,diagnosis,and clinical predictors in patients a dmittedto a neurorehabilitation unit[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09,18:329-335.
[2]黄学英,张瑶.中西医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23):107-109.
[3]李素芬,凌琳,吉欣欣,周土地,苏娜.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常规治疗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34):36-40.
[4]麦海涛. 经口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9,23:293-296.
[5]张玉沙.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9):24.
[6]徐萍,焦海利,秦玲.新型高流量氧气湿化系统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8).79-81.
[7]王振怡.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14).181-182.doi:10.7619/jcmp.201714060.
[8]彭耀慧,王慧玲,昌英,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18).57-59.
[9]蒋世双,苟小红,李丹,等.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J].重庆医学,2017,(5).654-657.

        作者简介:陈玲,女,汉族,四川省南充市人,1997年10月,本科学历。
        通讯作者(指导老师):田利华,山东协和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