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合作性管理模式对老年抑郁障碍应用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4期   作者:孙丽
[导读] 目的 分析老年抑郁障碍社区合作性管理的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抑郁障碍社区合作性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徐州市铜山区2个社区2018年6月-2019年12月的老年人群,分别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PHQ-9表对老年人群的抑郁情况进行筛查。对照组采用慢性病管理的模式,观察组采用老年抑郁障碍社区合作性管理模式。将筛查出的老年抑郁患者采用干预模式前、干预半年后以及干预一年后的抑郁情况进行调查记录,并探究观察组慢性病级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实验过程中干预的不同阶段效果不同,干预后患者的抑郁情况较干预前有所缓解,并且干预后慢性病患者的管理评级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干预后的效果更好(P<0.05)。结论 老年抑郁障碍社区合作性管理模式对老年抑郁患者的抑郁情况有缓解的效果,并且其慢性病评级显著下降。
        关键词:老年;抑郁障碍;社区;合作性管理模式
        据统计,全球至少5%的社区老年人患有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成为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精神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在老年患者中存在的比例更高[1]。诸多因素会造成老年患抑郁障碍例如独居、丧偶等,并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和慢性病的治疗有严重的影响,甚至因此使患者失去生命,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水平[2]。老年人群出现抑郁情况往往不易被发现,进而耽误诊断和治疗。为了提高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生活水平,2018年6月-2019年12月对两个社区的老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社区合作性管理并分析其效果,详细的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6月-2019年12月对徐州市铜山区2个社区的老年人群进行抑郁障碍情况筛查发现有80例抑郁障碍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有30例男性,50例女性,年龄为60-79岁,平均年龄为(63.57±0.23)岁;观察组有32例男性,48例女性,年龄为61-78岁,平均年龄为(63.76±1.1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1.2.1问卷调查
        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随访调查,除了调查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基本信息外,还记录患者的居住状况、慢性病病症及其评级等情况。慢性病控制状况及其危险因素、靶器官受损等是评价慢性病管理级别的条件,据此进行分级管理。
        1.2.2病人健康问卷(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简称PHQ-9)
        采用简洁明了的抑郁障碍评定工具PHQ-9量表来对精神障碍状况进行判断。该量表用来评估调查人群在最近两周内的抑郁情况发生的频次。采用打分的方式进行记录:0分:完全没有;1分:许多天;2分:一周以上;3分:每天。各分类条目分数的总和为抑郁程度的评价标准,104分:没有抑郁;5-9分:轻度抑郁;10-14分:中度抑郁;15-19分:重度抑郁;20-27分:极重抑郁。
1.3社区管理模式
        相关报告说明[3],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的人群通常会伴随精神障碍的发生,对照组采用慢性病管理的模式,观察组采用老年抑郁障碍社区合作性管理模式,将筛查出的老年抑郁患者采用干预模式前、干预半年后以及干预一年后的抑郁情况进行调查记录,并探究观察组慢性病级的情况。观察组的社区合作性管理模式为:1)组建服务团队并且团队成员包括3位全科医师、2位全科护士和2位精神科专科医师;2)组织医师及护士进行培训,提高管理技能。社区医师主要进行精神微生知识培训并于培训后进行考核,负责人的医师和护士定期参加与老年抑郁障碍专题相关的课题研究培训。3)密切关注每位患者和经常失眠的老年人群,做到早筛查早治疗;4)针对重症患者应采取1对1的管理模式,医师定期督促患者使用药物,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教育,专家进入基层进行相关诊断和指导。对照组慢性病管理模式为:为社区负责医师提供抑郁障碍操作相关报告,社区医师必要时随访抑郁障碍患者,采用与慢性病相关的常规处理模式。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对实验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通过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使用计数数据病例数(n,%),并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老年人群抑郁情况
        统计两组老年人群抑郁情况,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干预后PHQ9的得分情况
        从两组患者的PHQ9的得分上看,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半年以及干预一年后观察组患者的干预后效果较对照组更好(P<0.05)。如表2所示。

        2.3两组患者慢性病评级的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慢性病评级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慢性病情况均有所好转,观察组患者的慢性评级低级的较对照组更多些,说明其恢复效果更好(P<0.05)。如表3所示。

3讨论
        相关报道称,文化程度水平、婚姻情况等是影响老年人易得抑郁障碍得因素[4]。
        本次研究结果说明干预半年后和干预一年后观察组患者得抑郁障碍缓解状况更显著,对照组患者抑郁得恢复状况没有显著的缓解,观察组采用的干预方式对老年抑郁障碍情况有显著的缓解作用,该干预模式的推行使医务人员的热情更高,能更加重视患者病情的变化,并且能够保证定期的随访频次,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和健康知识不足,使得居民的相关意识薄弱,不能更好的配合工作,使得工作难度上升,有些患者因产生抵触情绪会减少干预,严重时产生放弃治疗的心理,影响治疗的成效[5-6]。抑郁障碍症状的减轻有助于控制血压、血糖,减少血糖尿病的发生生,逐渐减少慢性病相关的治疗用药,使慢性病评级降低[7]。
        综上所述,老年抑郁障碍社区合作性管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障碍情况,值得存在患有抑郁老年人群的社区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曼, 刘冰, 柴云,等. 社区老年人抑郁症与生活事件及慢性躯体疾病的关系[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036(009):2253-2255.
[2] 江述荣, 张海峰, 周舒艾君,等. 全国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知晓现状及影响因素[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6, 025(006):520-524.
[3] 郝艳华, 马振玲, 姜亚芳. 北京市某社区200名老年人抑郁症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 2016, 16(4):491-494.
[4] 李娜, 琚明亮, 宦红梅,等. 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与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相关性[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7):979-981.
[5] 韩秋玥, 马若飞, 李绪杰,等. 老年抑郁障碍社区调研[J]. 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27).
[6] 周晶晶, 杨健, 周佳,等. 北京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焦虑症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8, 18(8).
[7] 郑文倩. 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18, 028(009):2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