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通路建立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6期   作者:吕建华
[导读] 探究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治疗中给病人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利用不同置管方法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治疗中给病人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利用不同置管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3-2020.3这一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7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人,将这74例病人随机分为F组、Y组,F组的病人按照采用颈内静脉中路穿刺法,Y组采用颈内静脉后路穿刺法,分析两组病人穿刺治疗之后并发症引发和穿刺情况进行对比,并且就病人穿刺血液透析流量和导管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结果Y组病人采用颈内静脉中路穿刺之后误穿动脉、血肿和一针穿刺成功的分别占本组人数的0.00、2.70%和97.30%。F组病人颈内静脉后路穿刺后误穿动脉、血肿和一针穿刺成功的分别占本组人数的10.81%、24.32%和81.0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实际分析意义,置管治疗中Y组和F组病人血液透析流量和导管使用差异不大,不具有实际意义。结论:血液透析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利用颈内静脉后路穿刺法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颈内静脉中路穿刺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通路;置管;临床应用
        临床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症进行深入研究,在治疗过程中探索血液透析通路建立方法,为了保证血液透析的顺利完成需要在操作过程中迅速建立通道,保证病人血液透析中血管通路状态良好。中心静脉置管是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通常以颈内静脉置管作为首,置管后患者可快速获取液体复苏、血液净疗,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传统的颈内静脉置管穿刺路径有前路、中路和后路3种,目前多数人采用中路穿刺置管,但时常发生误穿动脉等并发症,随着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日益普遍,如何减少穿刺置管并发症、提高成功率是临床医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后路穿刺法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与目前常用的中路穿刺法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进行比较,从而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具体研究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这一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7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人,病人入院之后医护人员首先深入了解病人身体状态,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进行诊断确诊,病人选择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将这74例病人随机分为F组和Y组,F组的病人按照采用颈内静脉中路穿刺法,此组病人平均年龄为(58.865.35)岁,病人中男、女性分别为22例和15例,Y组采用颈内静脉后路穿刺法,组中病人病人平均年龄为(59.325.26)岁,男、女性病人分别有20例和17例。两组分组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保证两组研究人员在年龄、病因各方面之间并没有太大差异。本次研究是在我院相关组织审批下开展的,并且病人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签订相关协议。为了保证实践研究的完整性,研究过程中选取病人制定严格的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病人经专业标准确诊之后才能选取,检查病人并没有其他相关的病症选取,检查病人在精神方面和沟通方面正常的并没有其他相关的病症选取,病人临床治疗相关资料记录完成没有丢失的选取,病人特别病情严重的排除在外。
        1.2穿刺置管方法
        穿刺置管方法所有患者均选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取去枕平卧位,头向左偏侧,F组患者局麻后,穿刺经路取中路法,即进针点位于胸锁乳突肌下端胸骨头和锁骨头上缘构成三角形的项点,环状软骨水平处,用稍稍分开的左手第二、三、四指,触摸到颈总动脉搏动点,在搏动点的外侧缘约015cm地方进针。针体与人冠状面约呈30°,当针体进入1~2cm时,回抽有暗红色血液时停止进针,固定针体,置入导引钢丝,导引钢丝置入通畅无阻力,导引钢丝过针头5cm,退出穿刺针。扩张后,沿导引钢丝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待导管进入颈内静脉后,边插导管边退出钢丝。一般成人从穿刺点到上腔静脉右心房开口处约10cm左右。缝合固定, 外覆酒精纱布块,再覆10cm ×10cm敷贴。Y组患者以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点稍避开颈外静脉为进针点,针体与矢状面成45°角,额状面15°角,针尖指向胸骨上切迹方向。两组患者中如有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现象、插管过程中呼吸困难加重或不能耐受颈内静脉置管的均停止继续插管,采用其他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
        1.3疗效标准
        根据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实际的实际情况了解效果,具体展示中分析两组病人的穿刺情况和病人的并发症引发概率并且进行对比,除此之外对病人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流量和病人治疗中的导管使用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具体数据用专业统计学知识分析,数据检测经统计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建立相关的系数方程,观察病人身体发展的具体情况最终结果每小组之间进行检验,病人治疗之后的实际情况利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展示,并且病人的实际情况利用相关的计量资料进行验证。
        2结果
        2.1F组和Y组病人置管治疗并发症引发和一针穿刺成功情况对比
 
        有上面表1的数据可知,Y组病人采用颈内静脉后路穿刺法后,误穿动脉、血肿和一针穿刺成功的分别有0例、1例和36例,分别占本组人数的0.00、2.70%和97.30%。F组病人进行颈内静脉中路穿刺之后,误穿动脉、血肿和一针穿刺成功的分别有4例、9例和30例,分别占本组人数的10.81%、24.32%和81.0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实际分析意义。
        2.2F组和Y组病人血液透析流量和导管使用情况对比

        有上面表2的数据可知,Y组病人间接锁骨下静脉置管治疗之后血液透析流量为(218.66±16.81)毫升,导管使用为(34.75±17.07)天,与F组的血液透析流量为(219.51±16.51)毫升,导管使用为(34.69±17.12)天差异不大,不具有实际意义。
        3.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给病人在颈部穿刺置管在整体上来说是可以实现有效保护的,颈部位置可以避免静脉压过大出现压迫,降低感染发生概率有效增加导管使用效率,但是颈部穿刺也会对病人休息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选择颈内动脉穿刺建立血液透析通路要求操作者技术符合要求,并且对病人体位要求也比较高,穿刺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病人对血液颜色进行鉴别,病人意识不清时容易出现误穿动脉,静脉会随着头部轻微晃动出现偏移进而导致穿刺不成功,本次实践中F组病人一针穿刺成功的有30例,占本组人数的81.08%明显低于Y组的97.30%。而后路穿刺方法,体表标志胸锁乳突肌后缘及颈外静脉容易确定,进针方向为由外向内侧向进针几乎与冠状面平行,而不是由前向后的方向,所以损伤动脉、胸膜项以及深部组织的几率更低,可供穿刺的颈内静脉长度也更长,这对于肥胖及颈部短的患者意义更大。另外,采用后路穿剌置管由于导管不穿过胸锁乳突肌,患者颈部活动时的主观舒适度更好。因此我们认为,当需要建立临时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时,在操作熟练的情况下,后路穿刺颈内静脉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郑全, 谢冰莹, 冯仲林, et al. 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解剖变异及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9, 35(9):662-669.
[2]张涛, 翟栋材, 张申杰. 超声引导下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术在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应用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9, 23(02):152-155..
[3]尤亚丽, 李宇, 林峥. 超声引导与超声定位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穿刺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乡村医药, 2018, 025(022):20-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