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6期   作者:宋晓波 张倩
[导读] 探讨儿科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19年1月-6月收治的泌尿系统感染患儿53例为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结果:①泌尿系统感染的患儿临床诊断时,用血尿常规监测和细菌培养的诊断符合率高,必要时可以影像学辅助诊断。②常见的致病菌:17例检测出致病菌大肠杆菌,12例检测出致病菌产气杆菌,9例检测出致病菌克雷伯杆菌,8例检测出致病菌副大肠杆菌,7例检测结果显示正常。③经10-14d治疗后患儿的病情均已痊愈,未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儿科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手段较多,实际诊断时可以考虑联合检测,给予患儿广谱抗生素治疗的作用良好,但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药的针对性与效果更强。
        关键词:儿科;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
        泌尿系统感染的患儿一般是侵入尿路的细菌在尿液中繁殖和生长,造成尿路组织产生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加上小儿的尿路比成人短,并存在排尿时关闭不全的问题,这是小儿发生尿液反流而感染的关键[1]。小儿的免疫功能与抵抗力较低,发生尿路感染后需要及时诊治,否则病情持续发展而损伤小儿的肾脏功能,比如对小儿的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为寻找科学合理的儿科泌尿系统感染诊断与治疗方案,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6月收治的53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与治疗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2019年1月-6月收治的泌尿系统感染患儿53例为对象:①性别:24例,女性29例;②年龄:0.9-7.8岁,平均(4.0±1.3)岁;③纳入标准:(1)经实验室检查证实病情[2];(2)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呕吐、腹泻和不明原因的发热、尿样异位和混浊等;(3)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排除标准:(1)具有先天性重大脏器功能障碍及(或)器质性损伤;(2)具有血液疾病及(或)凝血功能障碍;(3)全身性感染及(或)入院前1周接受过系统性治疗;(4)临床资料不完善且患儿(或)家属的依从性欠佳。
1.2方法
临床诊断:①方法。行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检测指标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与红细胞沉降速率,采集患儿的尿液做细菌培养,必要时给患儿行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②标准。血检白细胞水平≥15*109/L,红细胞的沉降速率加快,说明感染;尿检白细胞为+~++++,说明感染;镜检白细胞≥5/HP,说明感染;影像学检查以肾瘢痕、肾皮质变薄为急性肾盂肾炎的影像特征。
临床治疗:①用药。用药依各项检查结果确定,用K-B法药敏试验给患儿做抗生素敏感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给患儿选择抗生素。

本次选择的53例患儿的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前,接受临床经验性治疗,抗生素用第二、三代的头孢菌素,密切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给药2d后评估患儿的病情改善程度,29例患儿的病情明显改善,退热、临床症状减轻,24例患儿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用药,给药2d后见患儿的病情显著减轻,均持续用药到患儿病情痊愈,总治疗时间10-14d,平均(12.5±1.3)d。②评价标准。参照第9版《儿科学》[3]判断疗效:痊愈:生命体征指标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及(或)影像学检查正常;显效:体征与症状显著改善,实验室及(或)影像学检查见少部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体征与症状减轻,实验室及(或)影像学检查见部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无效:病情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儿的血尿检查结果,观察患儿的细菌培养结果和影像学检查情况。
用药期间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及时观察患儿的神情、面色等,评估患儿有无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等。
2、结果
2.1临床诊断结果
53例患儿中38例尿蛋白>5/HP,15例表现为脓细胞,17例表现为血尿,8例尿检结果显示阴性,7例尿蛋白定性为+。细菌培养结果显示:41例菌群计数每毫升≥10万单位,17例检测出致病菌大肠杆菌,12例检测出致病菌产气杆菌,9例检测出致病菌克雷伯杆菌,8例检测出致病菌副大肠杆菌,7例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影像学检查未见肾瘢痕、肾皮质变薄等情况。
2.2临床治疗效果
    53例患儿治疗3d后,12例患儿显效;治疗7d后,46例患儿痊愈;治疗14d后,53例患儿痊愈;用药治疗期间未见患儿发生较大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病情稳定恢复。
3、讨论
泌尿系统感染会对小儿的身体健康与正常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病情的发生与小儿的泌尿系统畸形及(或)膀胱输尿管反流、日常护理欠佳等情况相关。发病久之会对小儿的肾脏造成较大程度的损伤,甚至形成瘢痕而影响肾功能,所以及时合理的的诊断与科学有效的治疗尤为关键[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泌尿系统感染的患儿可检查血尿常规,根据患儿体内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红细胞沉降速率等指标判断患儿是否存在感染,再给患儿做细菌培养,确定患儿的感染病菌,如果病情严重时给患儿进行影像学检查。经过经验性用药和药敏试验指导用药后,53例患儿的病情稳定恢复,10-14d见患儿的病情痊愈,治疗期间未见患儿发生较大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用药注重以广谱抗生素先消灭致病菌,减少细菌耐药的同时,有效控制患儿的病情变化,再以药敏试验指导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通过给患儿调整用药,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的和有效性,保证患儿的病情得到持续恢复[5]。
综上所述,儿科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手段较多,建立合理的联合检测与确诊,先行经验性用药,再给予药敏试验指导用药的治疗策略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潘瑞英,黄芸,许香凤.婴儿泌尿系感染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32):110-111.
[2]张洪英.儿童泌尿系感染的诊治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6,43(7):552-556.
[3]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93-195..
[4]包瑛,骞佩.儿童泌尿系统感染诊治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5):331-337.
[5]李湘燕,杨阳,王玉芳.儿童尿路感染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6,16(5):536-5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