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草原火灾是草原生态保护的最大强敌。为推动草原防火工作的可持续推进,从年际动态变化、季节动态变化、空间动态变化三个层面探索其一般性规律,期求提升草原火灾的可预防性。同时,从自然、人为两个视角剖析影响我国草原火灾发生的因素,致力于提升我国草原防火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草原火灾;发生规律;影响因素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荣共生是生态系统能否得以有效保护所需确定最根本性准则。草原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之一,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助推生态发展理念的深入践行,而且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草原火灾为一种自然现象,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制约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认识草原火灾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非常重要。
一、当前我国草原防火的成效
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端,幅员辽阔,是世界上位居第二的草原大国,共拥有近4亿公顷草原面积,占据国土面积的41.7%,这大约是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大面积的草原发挥着独特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不仅保护着草原生态系统,更是成为我国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伞。[1]因此,草原被认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同时也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基本生产资料。为切实降低我国草原失火频次,进而实现保护草原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追求,我国相关部门在顶层设计、具体实施方案、人员配置、防火基础设施等各个层面加强了建设,成效斐然。
草原虽保护生态系统,但由于其具有自然性因素极易导致成灾以及致灾因素的多样性,草原火灾发生不断,据统计,在4亿公顷的草原中,易发火灾区域占1/3,频繁发生火灾的面积占1/6,[2]因此,如何防护减灾,减少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对人员的伤害,我国草原防火任务十分艰巨,针对于草原火灾的相关研究对于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和火灾防控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对于森林火灾的防治,草原火灾防控较为滞后,20世纪50-80年代,火灾防控基本上由当地群众自发救援,呈现出缺乏组织机构性、被动性局面;1989年国务院142号文件提出,草原防火同森林防火一样需认真对待,并由农业部成立草原防火指挥部。此后,我国草原防火体制日益健全,提出并坚持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原则;之后国家各相关部门相继发布并逐步修订《草原防火条例》等,将草原火灾纳入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框架之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草原保护建设,先后启动了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在13个牧区半牧区省份全面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草原生态明显恢复。但与此同时,草原可燃物,草原火险等级的逐步攀升,草原防火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做好草原防火工作,责任仍十分重大。[3]
二、我国草原火灾的发生规律
草原火灾的发生具有不可控性、变动性等特征,给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系统平衡发展以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维护产生了诸多弊端。因此,试图从年际、季节和空间三个层面的动态变化着手,探索其一般性规律,期求提升草原火灾的可预防性。
(一)年际动态变化
由于火灾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可燃物积累,所以草原火灾的发生并不是每年都大量发生,而是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即存在年际动态变化的规律。
草原火灾频繁发生的周期大致在6-8年左右,存在波峰、波谷时期(如1995年、2000年、2005年是我国发生草原火灾较多的三个年份,是草原火灾发生的波峰年;而1991年、1996年和2003年则是草原火灾发生相对较少的三个年份,是草原火灾发生的波谷年),由此可见,草原火灾存在周期性,同时,由于人为和气候不确定等因素,也使得草原火灾呈现不均匀的波状起伏。
(二)季节动态变化
由于火灾的发生与气候和植被存在影响关系,所以,草原火灾的发生呈现季节性变化规律。在我国草原区域,草原火灾的多发期在3-5月、9-11月, 其余月份均很少有草原火灾,由此可见,我国发生草原火灾多发于春秋两季,而春季最为之高,因春季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数日多,由引发空气干燥,导致可燃物干燥易燃,加之春季耕作,人流量增多,所以,草原火灾多发于春季,而秋季草原区的降水量较多于春季,冬季气温低且地面常被积雪覆盖,可燃物含水量高于春季,因此,秋冬季的火灾数量少于春季。
(三)空间动态分布
草原火灾的发生数量与草原的地理位置分布存在联系,存在地区差异性。由于我国草原分布地理跨越大,纬度的变化可引起的温度差异和气候特征的差异,也会引起水平方向上的降水量的差异,而气温、降水、气候变化正是引发火灾的影响因素,这就使得草原火灾发生呈现出区域性差异的特征。根据数据对比显示,我国草原火灾年受灾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2个省份,而青海、辽宁和宁夏3个省份则受灾率较低。
三、我国草原火灾发生的影响因素
草原火的火源可以划分为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本文从自然、人为两个视角剖析影响我国草原火灾发生的因素,致力于提升我国草原防火工作的成效。
(一)自然因素
气温、降水、闪电以及可燃物湿度都是引起火灾的自然因素。其中,降水量因素,我国草原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域,年降水量在200mm以内,降水不仅为区域的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有利生长条件,同时也增加了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了可燃物的湿度,为一定程度的抑制火灾的发生创造了条件。[4]而该区域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夏季短、冬季长、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的同时蒸发量达至1000mm以上,在降水量明显蒸发量的时候,植物大面积干枯,气候干燥,尤为在春秋季节,可燃物储量的增多,人员活动频繁,大量用火,加之独特的气候条件,极易构成地区高火险的危害;温度因素,温度骤降,尤其在秋季,草原植物将形成大量枯落物,一般情况下,同年产生的枯落物不能直接参与同年枯落物的分解,不能降解的同时将会造成大量的可燃物堆积,增加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此外,闪电是常见的起火原因之一,草原上覆盖的丰富可燃物遇到闪电极易引起草原火灾。
(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也是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据研究统计,近十年森林草原火灾,97%以上由人为原因引发,如吸烟、烧荒、机动车跑火、冬季取暖、玩火、野外用火、高压线打火、雷火和越境火等都是引发火灾的事件,根据统计发现,上坟引起的草原火灾约占41.2%,烧荒约占21.9%,吸烟约占10.3%;[5]其次是取暖、玩火、炼焦,分别占3.3%、2.3%、1.6%。人们的防火防灾意识薄弱,加之随着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法定假期的增多,进入草原生产作业、旅游度假人员增多,车辆明显增多,草原地域辽阔,火源管理难度不断加大,都将人为的导致草原火灾发生。
参考文献:
[1]马有祥.我国草原火灾防控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应急管理,2012(11):12-15.
[2] 周道玮.草地火生态研究进展[M].长春: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高策. 内蒙古东部地区草原火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4]王宏伟.我国森林草原火灾应急管理:历史、改革与未来[J].中国安全生产,2019,14(04):32-35.
[5]高策. 内蒙古东部地区草原火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