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低位管路在预防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7期   作者:刘毅君,周国花,曾丽清
[导读] 探讨保持低位管路在预防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保持低位管路在预防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6月在我院ICU进行有创通气的患者300例进行观察研究,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3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保持低位管路对重症呼吸机患者进行护理。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评分、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护理效果进行评判,判断保持低位管路在预防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比对照组好,观察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进行对比,证明保持低位管路在预防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降低患者的相关性肺炎发病概率,提升医院的治疗效率,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很高的临床学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保持低位管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优质护理

        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是为了维持患者的气道通畅而采用呼吸机为患者治疗,降低患者呼吸衰竭的概率。但长期的机械通气容易引发相关性肺炎,不利于患者的治疗,让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5~7]。优质的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的肺炎发生率,促进患者的治疗,本文就保持低位管路在预防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6月在我院ICU进行有创通气的患者300例进行观察研究,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3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71例,女79例,年龄为33岁~72岁,平均年龄为(48.36±1.44)岁。对照组患者男76例,女74例,年龄为34岁~71岁,平均年龄为(47.19±1.16)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0.05),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同意书;患者及患者家属能够配合本次研究;没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和药物过敏史;患者的基本资料齐全;患者进入ICU机械通气48小时以上。
1.3排除标准
        入住ICU前已经行MV超过48 h及确诊VAP、MV前确诊肺炎的患者;因特殊情况不能坚持治疗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临床检查资料不齐全的患者;伴有严重精神障碍不能参与研究的患者;有翻身及行胸部理疗禁忌证的患者;患者或患者家属拒绝参与的患者;排除由其他因素导致不良反应的患者;气管插管前有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
1.4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保持低位管路对重症呼吸机患者进行护理。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方案为: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口腔护理、吸引声门下分泌物、预防胃液返流误吸,其中还要保持呼吸机管路低位。改原有的将呼吸机管路在床侧栏横杆上方直接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相连接为自床侧栏横杆下方套入呼吸机管路,使呼吸机管路部分始终低于患者插管的位置。
1.5观察指标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评分、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护理效果进行评判,判断保持低位管路在预防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1.6疗效评判
疗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7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t检验和x2检验,并分别用(±s),[例(%)]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比对照组好,观察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由于机械通气对患者的身体有较大的损伤,容易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ICU患者如果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会有30%的死亡概率[1~2]。将管路保持低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降低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概率,缩短ICU住院时间及呼吸机通气时间[3~4]。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评分、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护理效果进行评判,判断保持低位管路在预防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比对照组好,观察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进行对比,证明保持低位管路在预防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降低患者的相关性肺炎发病概率,提升医院的治疗效率,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很高的临床学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徐冬,余健,陈勇,薛翠,宋玲英,陈琳,孔天翔.Akt/NF-κB信号通路介导NSC23766预先处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大鼠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05):19-23.
[2] 郭思,张慧峰,李轶,许泼实,孙明洁.2017-2019年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05):571-572.
[3] 吴海宾,曾汇霞,黄滔.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其炎症反应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0):34-36.
[4] 张媛辉.不同浓度盐水气道湿化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排痰情况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96-2397.
[5] 邓春荣,姜静,任秀,张凯,于代华,范洪伟.脾多肽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治疗效果的影响[J].重庆医学,2020,49(08):1274-1278.
[6] 肖永贵,米红明,汤晓瑞.支气管镜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大肠埃希菌相关性肺炎的效果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学,2020,42(06):665-669.
[7] 肖小香,夏连香,胡春艳,李欢,周甜.不同负压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对气管插管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效果的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09):138-139.

作者简介:刘毅君,女,1977年7月出生,本科学历,民族:汉族;籍贯:湖南湘潭;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重症医学,尤其是呼吸重症研究;职称:内科学副主任医师;单位名称: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科室;ICU

2018年度惠州市医疗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8Y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