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的临床可行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7期   作者:王殿欣
[导读] 探讨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的效果。
        摘要 目的:探讨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的效果。方法:收治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理中汤加减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积分。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的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
        关键词 理中汤;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治疗效果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Lizhong Decoction on chronic gastritis with spleen stomach weakness (cold). Methods: 82 cases of chronic gastritis with spleen stomach weakness (col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Lizhong Decoction plus and minus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clinical symptom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clinical symptom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Lizhong decoction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chronic gastritis. 
Keywords Lizhong Decoction; chronic gastritis of spleen and stomach weakness (cold) syndrome; therapeutic effect
        慢性胃炎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发病率占胃病首位,其是以浆细胞与淋巴细胞浸润为主,伴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的一种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食欲下降、上腹隐痛、反酸、饱胀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范围,主要为脾胃虚寒证,主要是由于胃凉隐痛、喜热喜按、纳少便塘、餐后饱胀等,在中医临床治疗上,给予理中汤加减对症治疗,以促使患者病情尽快康复。本研究分析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8月-2019年8月收治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23~66岁,平均(44.5±10.9)岁;病程0.5~13.6年,平均(7.0±2.5)年。试验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24~67岁,平均(45.3±11.1)岁;病程0.6~14.1年,平均(7.3±2.8)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的慢性胃炎诊幽市汾佳,根据中医内科学中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诊断标准[1]。空腹为甚、泛吐清水、四肢无力、舌淡、脉弱、劳累受寒、情志不畅、胃痛隐隐、喜热喜按等;应用胃镜、血清学、胃肠X线检查。
        1.3病例选择标准: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并全程参与研究。排除胃癌、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患者,排除肝、胆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排除药物禁忌证、精神疾病、哺乳与妊娠患者,排除治疗依从性较差及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
        1.4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确诊病情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即给予患者铝碳酸镁咀嚼片治疗,口服,1g/次,3次/d,餐后1h后服用,连续用药3周。

试验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理中汤加减治疗,常规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理中汤药方药组成:白芍、炙甘草、陈皮、干姜各10g,木香、白术、茯苓各15g,黄芪25g,党参30g。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进行加减,肝胃不和者加积壳、柴胡;胃阴亏虚者加石解、麦门冬;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胃部泛酸者加瓦楞子、昊茱萸;大便稀塘者加石榴皮、山药。将以上药物联合后,取水煎制,1剂/d,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5观察指标:分析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症状包括胃脘隐痛、胃脘胀满、大便塘稀、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等,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其分为4个等级[2],即0分为无症状,1分症状为轻度,2分症状为中度,3分症状为重度。
        1.6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疗效进行评价[3]。①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慢性炎症全部消失,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腺体萎缩、肠上皮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②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慢性炎症改善明显,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腺体萎缩、肠上皮异型增生基本恢复正常;③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慢性炎症有所减轻,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腺体萎缩、肠上皮异型增生有所改善;④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胃镜检查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无变化,患者病情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试验组治愈27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40/41)。对照组治愈20例,显效8例,有效6例,無效7例,总有效率为82.9%(34/41)。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7,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胃炎在临床较为常见,具有起病隐匿、发病缓慢等特点,临床症状并不典型,易使患者忽视疾病。临床表明,慢性胃炎的发病与环境、性别、年龄、遗传等因素有关,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严重时还会引起胃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4]。故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非常重要。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范围,其与饮食失调、情志不和等有关,最常见的为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因此,在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治疗中应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
        理中汤加减治疗方案中干姜可通脉、温中散寒,黄芪能固表补气;茯苓能利水、健脾;党参、白术可健脾、益气;陈皮、木香能理气健脾;白芍、甘草可以滋阴柔肝、止痛。诸药合用后,具有理气、止痛、温中散寒的作用。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进加减治疗,能达到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5]。本研究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畅.探讨温补通络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的临床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1):77-79.
        [2]郝永强.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寒)证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3):186-190.
        [3]刘发国.理中汤类方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用药规律探析[J].四川中医,2017(11):37-39.
        [4]石丽.黄芪建中汤与理中汤联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7):12.
        [5]刘荣康.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9):147-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