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7期   作者:谢晓红
[导读]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30%;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3.91%,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排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95±0.42)L/min、(49.25±2.02)%;对照组分别为(3.72±0.35)L/min、(39.52±1.86)%,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变化快、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特点[1],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本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2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患者胸痛持续时间超过30min,经检查心肌肌钙蛋白水平有所升高,心电图检查导联ST段抬高超过1mm;患者对本研究方法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协议通知书。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史患者、药物过敏史患者及存在精神疾病患者。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58~77岁,平均(65.2±3.1)岁;发病时间3~9h,平均(5.1±1.8)h。其中有11例前间壁梗死、7例复合壁梗死、5例下壁梗死。对照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55~79岁,平均(65.7±3.3)岁;发病时间3~8h,平均(5.2±1.5)h。其中有12例前间壁梗死、6例复合壁梗死、5例下壁梗死。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对症处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和心电监护,给予患者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静脉推注阿替普酶。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治疗,产地为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J20171021,首次服用剂量为300mg,之后每次服用150mg,每日1次,治疗时间为3个月。观察组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的产地、用法用量和对照组相同,同时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产地为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J20130083,首次服用计量为300mg,之后改为每次75mg,每日1次,治疗时间为3个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及疗效。心功能改善情况包括心排出量、左室射血分数。

疗效判定:治疗后患者的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改善,心电图检查提示ST-T段恢复正常或趋于正常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有所改善,心电图检查提示ST-T段有所下移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心电图检查和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显效13例,占56.52%;有效8例,占34.78%;无效2例,占8.70%;总有效率91.30%;对照组显效7例,占30.43%;有效10例,占43.48%;无效6例,占26.09%;总有效率73.9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
        治疗前,观察组心排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3.15±0.23)L/min、(35.12±1.63)%;对照组分别为(3.24±0.21)L/min、(35.58±1.79)%;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排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95±0.42)L/min、(49.25±2.02)%;对照组分别为(3.72±0.35)L/min、(39.52±1.8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该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其主要因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栓出现心肌缺氧,在斑块破裂后会导致血小板聚集,出现冠状动脉管腔闭塞,导致患者发病。另外,血小板聚集会导致冠状动脉收缩,血管内皮损伤,在治疗上主要以抗血小板聚集来达到效果。阿司匹林为临床常见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该药物通过对血小板环氧化酶进行抑制,抑制血栓素形成,来达到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的作用[2],但部分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不能完全缓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氯吡格雷为噻吩吡啶类的衍生物,该药物可控制血小板与二磷酸腺苷的结合,阻断二磷酸腺苷导致的血小板扩增,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3],同时还可控制炎性介质的释放。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1.30%;对照组总有效率73.91%,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排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95±0.42)L/min、(49.25±2.02)%;对照组分别为(3.72±0.35)L/min、(39.52±1.86)%,P<0.05。体现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惠.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J].医学信息.2016,(11).3031.
[2] 刘密.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经济学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15,(21).3031.
[3] 廖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心肌梗死(MI)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5,(10).30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