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眼底病变对白内障手术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112例(124眼)白内障患者, 均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眼底病变情况进行检查, 评价眼底病变对患者手术治疗后视力恢复情况。观察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比较单纯白内障与合并眼底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治愈47眼、显效45眼、有效20眼、无效12眼, 治疗总有效率为74.19%(92/124)。单纯白内障患者术后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61/61), 均明显高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70.59%(12/17)、视网膜分枝静脉闭塞患者的38.46%(5/13)、陈旧性脉络膜病变患者的50.00%(1/2)、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90.00%(9/10)、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18.75%(3/16)、黄斑囊样水肿患者的20.00%(1/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底病变会对白内障手术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早期开展白内障手术是对眼底病变治疗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 白内障;眼底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力水平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undus diseases on the treatment of cataract surgery. Methods 112 patients (124 eyes) with cataract received cataract surgery. The recovery of visual acuity and fundus lesions were examined and evaluated. To observe the recovery of visual acuity and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ataract and fundus diseases. Results 47 eyes, 45 eyes, 20 eyes and 12 eyes were cure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4.19% (92 / 124).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00% (61 / 61), The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0.59% (12 / 17)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38.46% (5 / 13) of branch vein occlusion, 50.00% (1 / 2) of old choroidal disease, 90.00% (9 / 10) of old macular degeneration, 18.75% (3 / 16) of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and 20.00% (1 / 5) of cystoid macular edema,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fundus diseases can affect the effect of cataract surgery. Early cataract surgery is the key to the treatment of fundus diseases.
[Key words] cataract; fundus diseases; retinopathy; diabetes mellitus; vision level
白内障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老年群体为易发人群, 是最主要的致盲眼病。白内障会影响患者的视力水平, 从而降低其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白内障主要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 其治疗效果已得到临床证实[1]。但通过相关报道可知, 部分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视力水平提升并不明显甚至无变化[2]。通过对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开展分析, 发现合并眼底病变可能是导致白内障手术疗效不佳的重要因素[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12例(124眼)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眼底病变对白内障手术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12例(124眼)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均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 术式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手术皆顺利, 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其中男59例(眼), 女53例(眼), 年龄52~85岁, 平均年龄(68.5±6.8)岁;患者视力水平均为光感~0.1, 其中11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2例患者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 3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根据国际标准视力表评价患者视力水平, 同时为患者实施常规眼底镜检查, 并根据需求为患者开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 确诊眼底病变。眼底病变类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7眼、视网膜分枝静脉闭塞13眼、陈旧性脉络膜病变2眼、老年性黄斑变性10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6眼、黄斑囊样水肿5眼。其余61眼为单纯白内障, 未合并眼底病变。
1. 2 研究方法 完善相关检查, 测量人工晶状体度数, 将术眼眼压水平控制为<21 mm Hg(1 mm Hg= 0.133 kPa)。术前常规散开瞳孔, 冲洗结膜囊, 并进行表面麻醉。应用3.2 mm角膜穿刺刀于11点位行透明角膜切口, 应用15°角膜穿刺刀于3点位行角膜辅助切口, 前房内注入粘弹剂, 连续环形撕囊, 水分离后水分层, 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 I/A清除晶体皮质, 对后囊实施抛光处理, 然后植入人工晶体于囊袋内并调整其位置, I/A清除位于前房及人工晶体后的粘弹剂, 经由侧切口使前房和眼压得到恢复, 切口自行闭合。术后, 对手术眼应用无菌敷料进行遮盖包扎。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比较单纯白内障与合并眼底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手术治疗后矫正视力水平≥0.5;显效:手术治疗后矫正视力水平达到0.3~0.5(不包括0.5);有效:手术治疗后矫正视力水平达到0.1~0.3(不包括0.3);无效:手术治疗后矫正视力水平<0.1[3]。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患者治愈47眼、显效45眼、有效20眼、无效12眼, 治疗总有效率为74.19%(92/124)。
2. 2 单纯白内障与合并眼底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单纯白内障患者术后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 (61/61), 均明显高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70.59%(12/17)、视网膜分枝静脈闭塞患者的38.46% (5/13)、陈旧性脉络膜病变患者的50.00%(1/2)、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90.00%(9/10)、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18.75%(3/16)、黄斑囊样水肿患者的20.00%(1/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可使患者的视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防止多次开展手术对患者的眼部造成严重损伤[4]。超声乳化手术应用过程中不需要开较大的切口, 但对操作医师的技术和设备具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在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 超声乳化手术无法得到高效开展。但随着医学技术水平和设备的发展, 超声乳化技术的应用率不断提升。治疗中需根据患者晶状体核硬度选择手术治疗方式。若患者疾病处于早中期, 晶状体不具备较高的核硬度, 则超声乳化手术可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 而当患者晶状体核硬度较大时, 则不提倡为其应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5]。
虽然白内障手术得到不断优化, 但由于大多数老年白内障患者对于自身疾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在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时通常已合并不同程度眼底病变, 从而导致术后视力水平提升并不明显[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单纯白内障患者术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分枝静脉闭塞患者、陈旧性脉络膜病变患者、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黄斑囊样水肿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眼底病变会对白内障手术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不利于术后矫正视力水平的提升。老年性黄斑变性是导致老年人视力降低及丧失的主要原因, 疾病所导致的中心视力减退是影响术后视力水平提升的主要阻碍, 依靠开展术前检测及评价黄斑部病变程度可对术后视力水平恢复进行有效预测, 同时在手术后进一步开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可为下一步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 使患者的术后视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7, 8]。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为糖尿病严重并发症, 分为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9]。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出现视网膜微血管瘤、硬性渗出等, 个别病变累及黄斑, 引起黄斑水肿, 侵及黄斑中央凹, 从而导致视力减退。而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出现玻璃体积血, 或因玻璃体积血吸收后引起玻璃体混浊机化, 甚至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脱离, 严重者可致盲。对于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而言, 视网膜玻璃体病变是引发视力降低的主要因素。术前, 若患者的眼底病变并未得到明确诊断, 通过对侧眼实施眼底检查, 可协助评价患眼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视力通常会得到一定提升, 并可使眼底清晰成像, 从而可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得到进一步评估與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及视网膜分枝静脉闭塞的易发人群为存在循环系统疾病的老年群体, 如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等。散瞳后详细的眼底镜检查、视野及黄斑部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OCT)等检查, 结合患者的临床体征及病史可大大减少手术的盲目性, 同时也可避免手术的开展导致眼底病变进一步加重。
白内障合并眼底病变时可能会使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效果受到影响, 不利于术后视力水平的提升, 并且也可能因手术使眼底病变进一步加重, 不利于改善预后。为保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 就需要医护人员做好白内障手术治疗前的各项检查工作, 开展如黄斑部OCT、视觉诱发电位和视野等眼底检查,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 评估患眼或健眼眼底功能。同时医护人员需做好手术开展的目的及术后视力水平恢复情况的评估, 从而避免患者心理落差过大而引发医患纠纷。
综上所述, 眼底病变会对白内障手术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早期开展白内障手术是对眼底病变进行诊治的关键措施。
参考文献
[1] 肖岚. 白内障患者接受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技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中国处方药, 2019(5):132-133.
[2] 黄丹, 郝阳, 裴颖, 等. 白内障患者植入球面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视觉质量.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10):2428-2430.
[3] 马艳, 孟雕. 老年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预防建议.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 4(12):96-97.
[4] 缪娜, 林虹, 向浩天. 影响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手术的相关因素分析. 西南国防医药, 2018, 28(7):693-695.
[5] 杜婷婷, 王晓媛.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低视力的影响因素. 临床眼科杂志, 2018, 26(4):347-350.
[6] 吕洁. 探究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白内障术后的黄斑水肿和视力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 6(30):46-47.
[7] 郑建美, 林新霖, 魏巍丽. 超声联合OCT检查在白内障术前检查的意义. 中外医学研究, 2017, 15(33):70-71.
[8] 林震琳, 胡艳红.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因素. 国际眼科杂志, 2017, 17(12):2252-2255.
[9] 朱新兴.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比较.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36):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