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2018年3月-2019年3月救治于我院的84例上肢闭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麻醉的对照组(n=42),与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路麻醉的观察组(n=42),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产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为95.2%,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8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观察与统计,观察组患者误刺血管1例、气胸2例,观察组患者误刺血管2例、气胸4例,两组患者都出现误刺血管与气胸的不良反应,但两组之间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χ2=1.0227)。结论: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路麻醉的临床效果良好,可以提高患者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路麻醉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complete upper extremity nerve block on brachial plexus approach anesthesia. Methods: 84 patients with closed fracture of upper extremity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8 to March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42) and observation group (n = 42) with complete upper extremity nerve block.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anesthesi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2%,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8.1%) (P < 0.05); After observation and statistics, there were 1 case of false puncture of blood vessel and 2 cases of pneumothorax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 cases of false puncture of blood vessel and 4 cases of pneumothorax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oth groups had adverse reactions of false puncture of blood vessel and pneumothorax, 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χ 2 = 1.0227).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complete upper extremity nerve block via brachial plexus approach anesthesia is good, it can improve the anesthesia effect of patients, it is safe and reliable, 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 ultrasound guidance; complete upper extremity nerve block; brachial plexus approach anesthesia
对于临床医学上的手术治疗,需要建立在麻醉操作的基础之上,麻醉医师应该按照患者手术计划与手术入路模式选择麻醉区域[1],臂丛神经入路麻醉被广泛的作用在手术中,且针对上肢创伤面积比较大的患者,要想提高麻醉成效,应该在患者上肢以及手部加以完全身麻醉处理,然而超声引导的单一化入路神经阻滞麻醉取得的成效不够理想化,所以要引进臂丛神经入路麻醉,更好的促进手术治疗的进行。所以为了分析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路麻醉的临床效果,从2018年3月-2019年3月时间段在救治于我院的84例上肢闭合骨折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相关临床研究,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救治的上至闭合骨折患者中,选择出符合诊断依据和标准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治疗方案以及病情状态分为采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麻醉配合治疗的对照组(n=42),与使用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路麻醉配合治疗的观察组(n=42)。其中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23例,年龄26-80岁,平均(65.24±0.12)岁。
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29-78岁,平均(56.12±0.04)岁。两组患者一般治疗没有统计学差异,可比较(p>0.05),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将所有的患者运送到手术室中,在非手术的一侧上肢部位留置静脉导管,密切的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麻醉诱导中选择咪达挫仑0.03mg/kg、芬太尼0.6μg/kg进行静注。指导患者仰卧位,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在穿刺点位置上涂抹超声胶[2],
选择线型超声探头(6-13MHz),执行神经阻滞。以此为基础,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使用0.05%的罗哌卡因10mL进行肌间沟入路、使用0.05%的罗哌卡因15mL进行锁骨上入路,使用0.05%的罗哌卡因10mL进行锁骨下入路;给予观察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路麻醉,超声引导在患者肌间沟入路执行三点臂丛神经阻滞,每一点注射罗哌卡因0.5%7mL,之后在超声引导腋窝动脉内上注射罗哌卡因0.5%7mL,最终在患者腋动脉侧上方进行罗哌卡因0.5%2mL的皮注处理[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统计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记录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采用χ2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情况
观察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为95.2%,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8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产生情况
经过观察与统计,观察组患者误刺血管1例、气胸2例,观察组患者误刺血管2例、气胸4例,两组患者都出现误刺血管与气胸的不良反应,但两组之间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χ2=1.0227)。
3 討论
任何一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上肢骨折或者其他部位损伤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由于麻醉耐受力不强,且身体器官和系统呈现老化退变的趋势,患者自身肌肉萎缩以及脂肪成分随之增加,无形中增加麻醉医师的工作难度,以往臂丛神经阻滞不能充分的满足患者手术需求[4]。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路麻醉可以清晰的呈现患者颈部血管组成与肌肉分布情况,同时呈现穿刺中针体以及针尖的准确位置,便于提高穿刺的准确性。本次研究中,在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救治的上至闭合骨折患者中,选择出符合诊断依据和标准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麻醉的对照组(n=42),与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路麻醉的观察组(n=42),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产生情况。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为95.2%,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8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观察与统计,观察组患者误刺血管1例、气胸2例,观察组患者误刺血管2例、气胸4例,两组患者都出现误刺血管与气胸的不良反应,但两组之间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χ2=1.0227)。基于此,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路麻醉的临床效果良好,可以提高患者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典, 高晓枫, 廖益永, et al. 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分析[J]. 青岛医药卫生, 2017, 49(6).
[2]孙义伟, 齐玲玲, 刘成彪.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1).
[3]姜慧丽, 武茜, 汤洋, et al. 超声引导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镇痛中的应用[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7, 33(12).
[4]朱微娟, 周日永, 王权光, et al. 超声引导上臂中段神经阻滞对手外科日间手术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7, 37(3):26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