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农力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农力
[导读] 摘要:节水灌溉技术开始逐步应用到农田的水利工程中,通过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既能在最大程度上节省使用到农田中的水量,又可以很好地满足农田的灌溉需求,一举两得,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让农业可以得到更加持续的发展,让农田出产更多的粮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广西正宇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23
        摘要:节水灌溉技术开始逐步应用到农田的水利工程中,通过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既能在最大程度上节省使用到农田中的水量,又可以很好地满足农田的灌溉需求,一举两得,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让农业可以得到更加持续的发展,让农田出产更多的粮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关键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工程;应用
        1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1.1 水运输节水技术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大多使用渠道输送方式完成农田灌溉,但这种输送方式会使水资源在途中蒸发,导致水资源流失。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节约用水方式,防止输送过程中蒸发浪费。应先寻找渠道出现渗漏的原因,然后采用行之有效的防渗漏措施,强化渠道防渗措施。各种防渗透材料因性能不同,其自身的防渗作用也各不相同。其中渠道内壁混凝土衬砌、U型槽渠等都是节约水资源的良好方法。这些方法不但能够提升水资源输送临率,还能防止水汽蒸发,降低渠道后期维修养护费用,延长渠道使用寿命。
        1.2 灌溉利用节水技术
        1.2.1 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主要是通过喷灌机等各种管道喷洒装置,对农作物实现大面积灌溉。在应用该项灌溉技术时,由于灌溉区域不同,灌溉技术人员应对该项机械设备参数予以更改设计,将自动化技术与信息技术优化结合,依照农作物需水量对其进行自动化一体灌溉。喷灌技术操作简单,方便管理,其节水量与传统漫灌方式相比,可节约40%左右,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1.2.2 微灌溉技术
        微灌溉技术通常应用在大棚农作物灌溉当中,由于微灌溉技术设工作压力较大且铺设方法较多,使其形成灌溉控制系统与水过滤系统。农民在灌溉农作物时,只需根据用水量大小调节灌输量即可,同时还可以利用通水管道将农作物所需要的肥料与营养物质融合在一起,降低水流量损失。
        1.2.3 滴灌技术
        渠道灌溉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水资源消耗量较大,不利于地区长久发展建设,并存在一定负面影响。为此,在农田灌溉过程中,可以采用滴灌技术提升水资源应用率。在应用时只需将滴灌口与土壤连接在一起,这样水资源就可以直接滴灌在农作物的根茎部分,让农作物根茎直接吸收水分,使其在充足的水资源中茁壮成长。在运用滴灌技术时,水利人员应根据农作物的实际需水量,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分配,以此保证农作物土壤处于良好的湿润状态。与其它灌溉技术相比,滴灌技术水资源利用率高,灌水器在低压条件下使用5~15m水头,且水头重量应在0.5~1.5kg,耗能率低,灌溉均匀度良好。
        2 节水灌溉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灌溉区域不合理
        我国的节水灌溉的所用水源大多是源于水库的水源。而使用灌溉水源的时候,需要将水库的水资源进行调配。而往往在水库与灌溉区域之间,有很长的距离,因此在运输过程中,会导致很多水资源的浪费,并且有时候会因为水库与灌溉区域之间的距离太长,往往农作物无法得到最及时的灌溉。因此,应该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对于水库的水资源与灌溉区域之间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调配,从而保证将水库中的水资源调往灌溉区域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运输过程中水资源的损耗,增加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
        2.2 灌溉量和灌溉时间不合理
        在传统的节水灌溉中,更多在乎的是节水的情况,但是对于一个特定区域的所需的灌溉水量以及灌溉的时间来都缺乏细致的研究。从这样的角度来说,这是对于灌溉水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节水,应该对于灌溉区域的农作物的灌溉量和灌溉时间进行仔细的研究,从而合理安排灌溉区域的灌溉量和灌溉时间,避免出现水资源的浪费,造成农作物的灌溉量不足。


        2.3 灌溉方式不当
        对于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而言,大部分的农业节水灌溉都是采用喷灌技术。但是对于农田而言,不应该一概而论,而是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灌溉区的实际情况,再选择相应的节水灌溉方式,这样才能保证灌溉区域的农作物得到充足的灌溉。目前我国采用一刀切的喷灌技术,对于灌溉区域的农作物的生长是件坏事。合理的灌溉方式的使用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大有好处。
        3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策略
        3.1 充分融合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农业发展现状
        在设计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要在对灌溉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与分析整合的基础之上,一方面积极探索与构建适宜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对地区用水现状等加以统筹管理的同时,加强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监测与评估力度;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循“总体控制、定额管控”的分配理念,确保区域内用水总量及农田节水灌溉等具体指标符合相关规定;另外,由于地区生态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区情况也有所不同,所以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要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情况进行调查,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案,进而实现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
        3.2 合理选择节水灌溉方式
        在农田水利工程运行过程当中,要合理选择节水灌溉的方式,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节水灌溉技术的作用。举例来讲,比如喷灌技术,通过压力作用,将水资源均匀地喷洒于作物表面,既可以使作物获得充足水资源,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也能够节约水资源;比如渠道防渗漏灌溉技术,由于施工人员施工不规范,或者管道腐蚀以及维修不到位等导致农田灌溉渠道发生严重渗漏而导致水资源浪费,对此可以采用农田灌溉渠道土料防渗、砌石护面防渗以及混凝土护面防渗等技术方法,来开展农田灌溉渠道全面防渗,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节水灌溉;再比如田间灌溉节水技术,在传统的灌溉方式中是地面全面润湿的方式,这样能够保证所有农作物获得水源,但是这样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在节水技术中倡导采用局部润湿的方式进行灌溉,降低传统的深层渗透的方式,促使灌溉均匀度的有效提升促使农田灌溉节水效率的提升。这样在提高农田灌溉节水能力的基础上,还能有效地避免杂草的生长,积极地推动农田产量的提升。
        3.3 合理优化灌溉量与灌溉时间
        总体来讲,作物生长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苗期、拔节期、孕育期以及成熟期,而因作物的不同,各个时期所需的灌溉量也有所不同。对此,我们可以对不同作物不同时期需水量建立一个模型。另外,在灌溉过程当中,将灌溉水的损失量,比如运输过程中的蒸发量以及渗漏量等看成一个定值,然后结合作物需水量模型来计算和确定最优的灌溉量和灌溉时间。
        3.4 统筹规范农田水利工程的节水灌溉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理念与方法已经落后,同时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推动之下,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发展方向。其中,为了更好地促进水利发展,更好地平衡保护水资源与发展农业二者间的关系,实现统筹发展,就必须开创一些新的方法。具体来讲,伴随着新时期物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可以将其逐步应用于节水灌溉系统当中,即物联网的节水灌溉网络系统。该系统网络包含检测区、采集区以及控制区,可以检测与传送作物的生产情况以及土壤情况,进而来控制灌溉的流量与时间,打造统筹规范农田水利工程。
        结束语: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在农田水利工程以后,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情况,推动农业经济稳定发展,避免在农作物灌溉时造成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为此我国应加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发,依照当地土质情况以及农作物生长需求给予科学合理水源灌溉,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促进我国农业经济长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农田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4):126-127.
        [2]蒋颖.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20,40(2):62-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